18:20走出位于中山路的公司,18:28到達青島站并換取紙質車票,18:38到達候車室檢票登車,18:45列車啟動,19:01列車到達青島北站,19:10坐上地鐵,19:15走出永平路站地鐵口,19:20走進家門。
以上是市民小于每天下班回家的乘車安排。自從地鐵3號線北段運行以來,小于的家與工作單位就被軌道交通連接起來。軌道交通讓小于的乘車安排精確到了“分”,改變的不僅是她的通勤節奏,也是她重新規劃自己城市生活的一個起點。
1軌道交通改變生活,從安居開始
家在外地的小于來青島工作已經5年多了,供職于中山路某公司,為了上班方便,以前她一直在北京路租房住,生活圈子也一直是圍繞市南打轉。近兩年,小于想要在青島安家定居,可是市南、市北的房價讓她望而卻步,她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更遠的區域。了解到青島在建的多條地鐵都經由李滄,且李滄房價在可承受范圍內,小于便把目標放在了那里。
2015年10月底,小于買下了位于滄口永平路某小區的一套二手房。雖然離單位遠了許多,但最讓小于感到安慰的是,小區門口就有一個地鐵口,從家里遛達過去也就需要5分鐘。
小于告訴記者,這個小區的房子比較緊俏,與周邊小區相比,房價更高一些,一有房子掛上交易網,便有很多買主來打聽,不出幾天就會賣出去,這與小區緊鄰地鐵口不無關系。還有一些房主本來有賣房需求,卻“捂著”不賣,也是想等地鐵正式開通后賣個好價錢。
2高鐵+地鐵,家與單位被軌道連接
經過簡單收拾布置,2015年12月上旬,小于喬遷新居。伴隨著入住新家的喜悅,小于也迎來了通勤的煩惱。
小于告訴記者,她試過幾條公交線路,都讓她感到抓狂,原因無非有二:太擠、太堵。每天18:00下班,正是高峰時段,“別說坐了,能擠上車就不錯了。”小于說。至于路上耗時,運氣好的話一小時20分鐘,若是運氣不好,兩小時、兩個半小時都有可能。“沒個準點兒。”她說。
小于翻出她的手機,向記者展示她在12月21日那天發布的朋友圈信息——32個抓狂的表情。原來那天霧太大,能見度很低,車普遍開得很慢,她查看公交查詢軟件,發現自己需要乘坐的那趟車還有14站才能到,瞬間她感到“整個人都不好了”。
還有平安夜那天,她在公交站點等了兩趟車都沒擠上去,好不容易擠上第三趟車,又頻頻遇堵,在中山路拐彎路段堵10分鐘,在市立醫院路段堵20分鐘,在長春路路段堵10分鐘,在北嶺森林公園路段堵10多分鐘……
其實在這兩次經歷之前,地鐵3號線北段已于12月16日開始運行,但由于只開通了一部分,小于感到對自己上下班并沒有什么助益,她只盼著南段盡早開通罷了。但是在這兩次經歷之后,小于開始正視另一條路線——軌道交通,即青島站到青島北站的高鐵+青島北站到永平路站的地鐵。
3一小時通勤,行程安排精確到分
小于又翻出手機打開鐵路訂票APP,記者看到,青島站與青島北站之間的列車差不多是一兩個小時一班,在18:45有一趟高鐵從青島站始發,19:01到北站,耗時16分鐘。
小于告訴記者,以前她之所以沒考慮坐高鐵,是因為她感覺這趟列車出發時間太晚了。然而嘗試過一次之后,她發現,從出單位門到進家門,滿打滿算只需一個小時,比坐公交還要早到家。
原來,小于單位離青島站很近,18:00下班之后,她隨便上網休閑一下,等到18:20再出單位門,走十分鐘就到火車站了。經過取票、安檢等環節,到達候車室的時候,正好趕上檢票登車。待列車到達北站,小于無需出火車站,從地下直接坐地鐵,只要一站便可到達永平路站。等到小于進家門,差不多 19:20左右。
至于票價,小于告訴記者,高鐵票價6元,地鐵票價折后1.8元,固然比公交票價高不少,但比打車、自駕等經濟得多,在她的承受范圍內。
就這樣,小于正式開始了她2016年的軌道交通生活。
4自主掌握節奏,城市生活多份從容
對于這種軌道交通生活,小于有哪些感受呢?
小于坦言,以前她認為,3號線只開通北段,好像功能不大,但是現在想想,一小段也有一小段的意義。用她自身的例子來說,從小區附近坐公交到青島北站需要5站,然而地鐵開通后只需要一站,而這一站就連通了她家到單位之間的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在時間上的精準控制,讓小于得以掌握自己的時間和節奏,從而更加自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她知道早上7:49有地鐵進入小區門口的地鐵站,可以依此推算后面幾班地鐵何時到來,還可以推算多長時間到達某個目的站,而不必憂心那天是周一還是周末、晴天還是雪天。
對時間的安排一旦產生慣性,便難以戒除。小于說,期待其他地鐵線路能盡早開通,那樣更多人的城市生活可以變得多一份從容。(王沐源 )
[編輯:尺素]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