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翻近期的文旅輿情案例庫發現,超過六成的熱點事件都經歷了輿論反轉,并且這種“反轉”不是簡單的劇情轉折,而是從“全網聲討”到“真相浮現”的戲劇性演變。這種高頻反轉背后,藏著三個被忽視的變量。
一是體驗評價的“盲盒效應”,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景區。這就好比同樣一碗景區豆腐腦,南方游客嫌“太咸”,北方游客覺得“沒味道”。旅游體驗本就是高度私人化的感知行為。生活在一線城市的白領,可能對民宿的蚊蠅問題零容忍,而習慣鄉村生活的游客更在意人情味。主觀差異導致輿情初始信息就帶著“濾鏡”,就像盲盒開箱時有人覺得驚喜有人覺得踩雷,當情緒化描述配上九宮格圖片,輿論天平很容易先入為主。
二是流量時代的“修辭膨脹”,當事人的“投訴”變成“控訴”。在短視頻平臺搜索“景區踩雷”,能看到大量帶著感嘆號的標題“千萬別來!”“這里的商家都是強盜”“這輩子遇到最惡心的服務”。仔細翻看內容,多數是溝通不暢引發的小糾紛,卻被包裝成黑幕曝光。有個案例印象很深:游客稱在泰山被“天價礦泉水”“背刺”,說5塊錢一瓶的礦泉水“搶錢”,但是考慮到這些礦泉水是挑山工一步一步挑到山頂,5塊錢一瓶的溢價就屬于合理范圍了。這種“修辭膨脹”在自媒體時代已成常態。當事人為了獲取流量,不自覺地把“不滿”升級為“憤怒”,把“瑕疵”描述成“丑聞”。
三是調查跑不贏轉發,真相拼圖的“信息時差”助長虛假信息傳播。自媒體時代,一條負面消息能在15分鐘內傳遍全網,而涉事方的調查可能需要48小時。公眾在信息接收時存在天然的“惰性”。面對聲淚俱下的控訴視頻,很少有人會追問真相是什么。游客控訴1200元一晚的民宿價格太貴,卻故意隱瞞了這是有三個房間可以住六個人的套房,而圍觀者紛紛跟著節奏罵民宿老板黑心。就像看懸疑電影,觀眾還沒看到結局就開始猜測兇手,等真相揭曉時,很多人已經沉浸在自己構建的劇情里。這種“先表態后求證”的習慣,讓輿情反轉成了必然結果。
文旅輿情的反轉不是壞事,它恰恰說明輿論場在自我糾錯。但這個糾錯過程不應太漫長——當游客回歸事實,當涉事機構主動透明,當公眾保持理性,讓真相跑贏情緒,那些本該避免的反轉,或許就能變成真相的及時抵達。
文/拾聞客
[來源:信網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