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自拍 校园 亚洲 欧美 另类,亚洲一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又污又黄在线观看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面奔小康

2017-10-13 09:52:07
來源:青島日報
責任編輯:光影

原標題:青島:打贏攻堅戰 全面奔小康

市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去年全部脫貧;今年確保剩余貧困(經濟薄弱)村全部退出;圍繞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養老實施兜底“四保障”;農民收入全省居首——

打贏攻堅戰 全面奔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小康是中國人延續數千年的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央的重大戰略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居于引領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們所有奮斗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此,黨中央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到2020年,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青島站位高遠、謀定而動,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最大民生工程和重要發展機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下足“繡花”功夫,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脫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迅速轉化成一個個務實的舉措,一個個精準扶貧項目相繼變現成貧困人口小康路上的獲得感和新生活——

去年,市定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535戶、63887人全部脫貧,51個省定貧困村和79個市定經濟薄弱村摘帽退出。今年底,剩余的149個省定貧困村和231個市定薄弱村確保全部脫貧摘帽。

今年上半年,青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88元,居全省首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726元,比全省高3772元。

……

砥礪奮進,走在前列。時下的青島,已接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開啟了建設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小康社會的新篇章。

74d435cbe0eb1b4a3b803.jpg

△伴隨著大沽河的潺潺流水,平度市南村鎮整合產、城、人、文的理念與功能,依托產業自然生長,走出了一條帶領居民奔小康的特色之路。

立足精準:使出“繡花功”,定下“萬全策”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黃島區瑯琊鎮齋堂島村村民石發家的家庭旅館又賺了個“盤滿缽滿”。幾年前,石發家還是一位長年臥病在床、家里欠外債的貧困戶。被確認為扶貧對象后,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和村“兩委”成員根據全鎮發展方向和齋堂島村的優勢條件,結合石發家的身體情況,精準施策,幫助石發家確定了開辦家庭旅館、發展民宿旅游的脫貧門路。2016年,夫妻二人在村、鎮幫助下籌措資金,開辦了“山海島漁家”家庭旅館。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石發家的發家之路有了進一步拓展——鎮政府打造了海產品、農產品購物網站“瑯琊@生活”,并開辟電商精準扶貧愛心專線幫助貧困戶在網上銷售干海鮮、竹編等,石發家通過平臺銷售自家晾曬的蝦米和干魚,又變成了一名網絡賣家。如今,石發家不僅脫了貧,成了“富裕戶”,而且還成為帶領全村人增收的“先進戶”。

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最根本的方法是精準。

萊西市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貧困戶董芝德,受托山后韭菜旅游園區的養殖場,養殖黑豬200余頭,年均純收入10多萬元,從脫貧到致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戶。.jpg

△萊西市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貧困戶董芝德,受托山后韭菜旅游園區的養殖場,養殖黑豬200余頭,年均純收入10多萬元,從脫貧到致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戶。

近年來,青島市建立健全“定量識別納入、四項精準管理、協議清單退出”扶貧長效機制,建立起信息平臺收集、網格隊伍評估、考核制度保障、運行機制管理的精準動態管理體系,確保貧困人口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納入、第一時間精準幫扶。

精準識別。按照“補短板、利民生、促發展”的要求,青島市確立了人均4600元和“兩好四保障”(吃好、穿好,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養老有保障)的市定扶貧標準,2014年,全市精準識別了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28535戶、63887人,200個省定貧困村,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和10個經濟薄弱鎮為脫貧攻堅對象。

精準施策。一戶一本臺賬、一套幫扶措施。

平度市前洼村村民鞠永茂患有心臟病,妻子患有乳腺癌,兒子無業,其家庭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讓鞠家早日脫貧,幫包人員多方面了解其家庭情況。通過面對面的交談,幫包人員了解到,鞠永茂會做涼粉。以此為切入點,鎮黨委第一時間幫他建立了個人涼粉加工作坊,承諾生產出的第一批涼粉由機關食堂購買,并同步采取合作社、企業、學校定點購買和本人自銷的方式,為他解決銷路問題。不但如此,還對接企業解決了他兒子工作的問題。去年,鞠家順利脫貧。

對癥下藥,靶向治療。像鞠家這樣,在精準施策上幫忙想辦法、在精準落地上幫忙推一把,最終改變一個家庭的故事,在我市扶貧脫貧工作中比比皆是。

在黃島區廟后村,村民丁德芹不但可以在照顧殘疾丈夫的間隙,騎小吃車出門零售食品,更是每個月都能得到一筆“無成本純收入”——由鎮政府出資為其家庭免費安裝的光伏板,每月賣電掙錢。這是鎮政府考慮到其家庭缺乏男勞力、丁德芹又無法長時間離家工作而“量身定制”的脫貧方式。由此,丁德芹一家去年順利脫貧。

“每個貧困家庭,都有其致貧的原因。要實現家庭脫貧,應當按照‘一戶一策’甚至‘一戶多策’的原則,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而是根據貧困戶脫貧需求,適宜、適度地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扶貧脫貧。”市扶貧協作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持續組織“回頭看”,對貧困人口實現精準動態管理,對新致貧和返貧人口靈敏監測、快速認定、及時納入、精準幫扶。去年以來,全市組織7000多名基層干部進村入戶,先后組織4次精準識別“回頭看”和數據清洗核實。今年上半年,又組織基層工作人員3000多人次兩次入戶核實,建立與行業部門協調比對制度,進一步提升建檔立卡信息數據精準度和真實性。各級核查7個區(市)、86個鎮(街道)、4271個村(社區)、24782戶,抽查核查合格率達99.32%。[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