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東部的固定測控站在青島
記者了解到,青島航天測控站隸屬于中國西安衛(wèi)星控制中心,擔負著日常衛(wèi)星測控和載人飛船測控、命令發(fā)布等重要使命,是“神舟”載人飛船發(fā)射主動段里面最關鍵的一部分。青島航天測控站是我國本土綜合型陸基測控站,是我國大陸最東部的固定測控站。青島航天測控站曾經(jīng)出色地完成了多次“神舟”系列飛船的測控,其中“船箭分離”動作就位于這個測控站的測控范圍。載人航天任務中,該站擔負著飛船上升段、運行段、留軌段的實時測控任務,接收記錄飛船遙測、外測數(shù)據(jù)及其他下行數(shù)據(jù),并實時傳送給東風中心、北京中心、西安中心,同時接收東風中心、北京中心的遙控指令和注入數(shù)據(jù)并發(fā)送給飛船。
●楊利偉曾在青接受航天員初選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楊利偉作為中國首位叩訪太空的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在楊利偉的航天員生涯中,與青島有著不解之緣。1996年,楊利偉曾在青島的療養(yǎng)院參加了航天員初選體檢。在作家周建新的《飛天驕子——楊利偉》長篇報告文學中,楊利偉曾經(jīng)回憶起在青島的體檢。當時符合初審條件的共有1500名飛行員。他回憶說:“那年體檢用了一個月,與以前不一樣,這次巨細無遺,似乎動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對我們進行了從頭到腳的逐項檢查。”航天員選拔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體檢后范圍縮小到90人,從90人中又篩選出60人,到北京接受臨床體檢、智力測試等。經(jīng)過層層選拔,楊利偉堅持到了最后。
●戚發(fā)軔青島傳遞奧運圣火
2008年7月21日上午8時,奧運會的祥云火炬在青島傳遞。其中一位已是古稀之年的火炬手格外引人注意,他就是“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fā)軔。正是他使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圓了中國人的千年飛天夢。作為中國航天領域的技術專家,戚發(fā)軔自1957年進入航天領域工作,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到“神舟”飛船,戚發(fā)軔為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奮斗了半個多世紀。
談到奧運,戚發(fā)軔當時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奧運和航天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更高、更快、更強,含著創(chuàng)新、奮斗、拼搏的精神,航天領域也是如此。談到對青島的印象,戚發(fā)軔表示,青島是一個山美、水美、人也很熱情的城市,給他留下了非常親切的印象。
●歐陽自遠做客青島談人類未來
2014年10月11日,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應邀參加了中國海洋大學為慶祝建校80周年舉辦的“科學、人文、未來”論壇。會上,歐陽自遠作了題為“深空探測與人類的未來”的演講。
“我們還應該飛得更遠,去探測整個太陽系。”歐陽自遠表示,太陽系探測的主要科學問題包括探尋太陽系生命信息與系外行星、研究類地行星及太陽系演化、研究太陽和小天體活動對地球的災害性影響、開發(fā)利用地外資源以及再造一個地球。目前科學家們已多次召開改造火星的研討會,嚴肅探討了將火星改造成“藍色行星”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造愿景、科學步驟和實施方案。首先要提高火星表面的溫度;其次,增加火星大氣的濃度,改變大氣組分;第三步,建立火星表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第四步是建立火星農(nóng)牧業(yè),解決糧食自給問題;第五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建設能源和原材料供給相關的工業(yè)設施。等這些都具備了,就可以開始建設人類的生活基礎設施,實施火星旅游或移民了。火星改造的最重要前提,就是頭兩步。大多數(shù)研究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的科學家堅信,通過人類的智慧和努力,火星完全能被改造成生機盎然的“小地球”,再現(xiàn)“青山綠水”,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
“東方紅一號”今晚過鏡青島
記者了解到,今天,位于青島西海岸同江路1號的青島城市星光公園西海岸科普中心,將舉行系列航天日慶祝活動。活動將展出我國“神舟”飛船、“天宮一號”、月球車等模型,參觀者還能看到載人航天艙內(nèi)、艙外航天服、作訓服以及珍貴的月球隕石等展品。其中圖片展中展出的我國嫦娥一號、二號、三號拍攝的40幅高清晰度月面照片,絕大部分是首次以展覽的形式向公眾展出。五一小長假,展覽將在位于膠州洋河鎮(zhèn)洋河風景區(qū)的星光公園總部繼續(xù)展出。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升空。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fā)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lián)系,不過由于近地點高度較高,今天它仍然在軌道上。”城市星光公園負責人周昆告訴記者,今天晚上“東方紅一號”將從青島上空過境,時間為21時24分至32分,其中衛(wèi)星最亮的時候在西南低空雙子星座和金牛星座之間,亮度為8.3等,距離青島1721公里,這個亮度肉眼不可見,但是相機可以清晰記錄,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嘗試觀看。
記者了解到,今天,位于青島西海岸同江路1號的青島城市星光公園西海岸科普中心,將舉行系列航天日慶祝活動。活動將展出我國“神舟”飛船、“天宮一號”、月球車等模型,參觀者還能看到載人航天艙內(nèi)、艙外航天服、作訓服以及珍貴的月球隕石等展品。其中圖片展中展出的我國嫦娥一號、二號、三號拍攝的40幅高清晰度月面照片,絕大部分是首次以展覽的形式向公眾展出。五一小長假,展覽將在位于膠州洋河鎮(zhèn)洋河風景區(qū)的星光公園總部繼續(xù)展出。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升空。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fā)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lián)系,不過由于近地點高度較高,今天它仍然在軌道上。”城市星光公園負責人周昆告訴記者,今天晚上“東方紅一號”將從青島上空過境,時間為21時24分至32分,其中衛(wèi)星最亮的時候在西南低空雙子星座和金牛星座之間,亮度為8.3等,距離青島1721公里,這個亮度肉眼不可見,但是相機可以清晰記錄,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嘗試觀看。
為何將4月24日定為“中國航天日”
為什么將“中國航天日”選在4月24日?這要追溯到47年前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升空。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升空,奏響了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華美樂章。彈指一揮間,中國航天發(fā)生了驚天動地的巨變:從“兩彈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劍驚艷亮相“9·3”閱兵,從航天員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傳回五星紅旗的圖像,從一枚枚火龍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術一次次摘得國家科學進步特等獎的桂冠……這一切,都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yè)每一步的騰飛和跨越。通過這一節(jié)日的設立,向全民普及科學知識,形成崇尚科學、崇尚創(chuàng)新、崇尚探索的社會風氣,尤其激發(fā)廣大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和求知,激起他們科學探索的熱情。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