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 海島開發的青島樣本
盡管山東的無人島開發尚未啟動,但有居民海島的開發早有先例,而后者的開發,或多或少可以為前者提供參考和借鑒意義。3月8日和12日,記者先后走訪了田橫島和靈山島,這兩座島做旅游開發已近30年,雖然曾經輝煌一時,但由于投入大、周期長等問題,旅游開發陷入停滯,靠天吃飯 、朝不保夕的窘況至今難以改變。與此同時,如何化解生態保護和開發吸金的矛盾,也始終困擾著開發者和島上人。
砸進7個億回本仍無期
田橫島上破舊的摩天輪。
如果不是隔幾米出現的破舊摩天輪、荒圮的海底世界、銹跡累累的鎖鏈,很難相信這個冷清的島嶼,曾經擁有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經歷過人聲鼎沸。
3月12日,田橫島度假村的老員工陳江濤正在和同事忙著打掃島上衛生——“16號開島,準備迎客了。”
記者沿著田橫島的西部開發區域行走,一路上北風卷著海浪聲掠過干凈的環島公路,清冷的陽光下,難覓游客的蹤影。
田橫島度假村是于1992年由一知名企業開發,從1997年至1999年的3年時間里,田橫島從一座荒涼的孤島很快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景點。
說起鼎盛時期的場景,田橫島村民江艷胳膊一輪,“賓館、農家都住不下,游客都在海邊這些草坪上過夜,半夜十二點還有從對岸過來的客人。”2000年,她放棄了每月三百元的職位,開起了漁家樂。“毛寧和孫悅都來島上開過演唱會,每周一場煙火表演,就像過年”,江艷說,每年二三十萬客人,都不用去碼頭拉客,游客自己找上門。
但2005年后,開發海島的企業遭遇變故,逐漸停止了對田橫島旅游區域的投資。設備逐漸落后陳舊和周圍旅游市場的興起,使田橫島游客大幅下滑。陳江濤說,最近幾年的人數在五六萬左右,年收入幾百萬元,僅能維持島上的基本運營。有規模漁家樂店家也由最初的30多家到現在只剩10多家。
田橫島這幾年游客太少,一些漁民又開始靠打魚為生。圖為島上漁民在維修漁船。
目前,島上商家都期待著有更大的公司過來繼續投錢開發,但陳江濤曾經算過一筆投資回報的賬,發現無論怎么算,要想贏利都很困難。他透露,從1992年至今,這家企業在田橫島累計投資 7億多元。“按照興盛時期每年兩千萬的收入計算,也要35年回本。這還不算每年島上房屋設施的折舊、維修。”
海島投資的風險也讓留守的員工們驚訝。“剛開業的時候花400多萬買了一艘大巴船,請演出團隊在上面演出,同時開設酒吧。一次臺風全吹沒了。”陳江濤抖抖手,“幾百萬的投入扔在島上根本看不見。”
“海島經濟”仍處于自發狀態
靈山島上游客增多,農家樂興盛。
與等待解決資金問題的田橫島不同,位于黃島區的靈山島村民,春節后正忙著房屋修建和裝飾,等候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
3月8日,天氣仍有寒意,在島上經營十幾年漁家樂的任先生接到了開年以來的第一批客人。“清明節之后游客會多起來,夏天玩海,秋天垂釣采摘。”任先生告訴記者,靈山島名氣越來越大,近年來上島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最遠的客人還有來自福建、香港的。去年夏天最興旺的時候,“上午接待 260人,下午90人。都顧不上跟家人說話。”
靈山島管委辦公室主任肖永軍向記者介紹,像老任家這樣的漁家樂靈山島目前有近200家。“想來開發靈山島的企業很多,但根據市里和區里的統一規劃,還是以保護為主。”肖永軍說,自2011年膠州灣海底隧道通車以來,靈山島年均接待游客從原來的六七萬人次升至十萬人次以上,不斷擁入的游客給海島生態壞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為了解決環境保護的問題,靈山島管委組織村民成立了二三十人的防火、護林、保潔隊伍,現在發展到七八十人。但這顯然難以滿足現實需求,路邊草叢、海邊礁石處仍能看到游人拋棄的飲料瓶、食品包裝袋等垃圾。
肖永軍介紹,2012年底,靈山島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獲得國家批準,總投資10090萬元,計劃到今年年底,用三年時間完成垃圾集中處理、蓄水涵林工程、模塊化污水處理設施等共9項工程,以改善提升靈山島的旅游和生態環境。
此前就有專家擔心,海島經濟仍處在自發狀態,村民在資金、管理能力方面都十分欠缺,會限制靈山島的發展。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炳來就建議說,應該把海島開發的具體監管力量、監管范圍等內容進一步明確、理順,僅靠村鎮的力量并不現實。
當地政府也在為此努力。根據《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發展規劃》,靈山島確已納入西海岸國際旅游度假區的范圍,未來將“發揮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優勢,發展生態旅游”。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