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價格屠夫”的小米,于日前發布了一款空氣凈化器,這款被定義為“智能家電”售價僅899元的空氣凈化器,成為小米進軍空凈市場投下的第一顆“炸彈”。面對國內混亂的空凈市場,小米的加入無疑將在業內掀起風暴。
“空凈”市場的攪局者
小米每進入一個領域,大多會引起該領域內一次新的行業洗牌,而近年逐漸發展起來的家電黑馬——空氣凈化器行業,面臨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的“進攻”,未來的發展形勢備受關注。
“對于小米開始做空氣凈化器,我們這些經營實體店的傳統商人必須謹慎對待。”青島代理某國外空氣凈化器品牌的銷售商于先生坦言,“可以肯定,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的進入,會對整個行業產生巨大影響,而且整個行業會向更規范、更成熟的方向發展。”但現在談互聯網企業是否會擠掉傳統企業還為時尚早,最后孰勝孰負不可斷言。
分食空凈市場
目前,國內的空氣凈化器市場仍有很大的空白。在消費者眼中,并沒有一個或幾個行業內知名品牌。而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關注,對空氣凈化器的需求卻在逐漸上漲,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剛需”新熱點,小米才將空凈市場作為自己“開疆擴土”的下一個領域。也是小米繼手環、移動電源、攝像機等產品后,開發的又一主打產品。
小米這臺空氣凈化器與傳統凈化器不同,不僅將自己擅長的互聯網營銷套用其中,也將自己已有的互聯網技術加入進去。特別是這款空氣凈化器內置的WIFI模塊,可以通過手機遠程遙控空氣凈化器。同時,該款空氣凈化器還有諸如智能建議提醒、光線智能感應等功能,這些較為新奇的配備,成為小米吸引廣大“米粉”購買的武器之一。
當然,智能空氣凈化器并非小米一家,同為互聯網企業的獵豹移動旗下的頂配空氣凈化器也具有類似功能,且其售價為988元,與小米相差不大。
互聯網企業將目光投向空氣凈化器市場,除了公司布局,將互聯網式營銷擴展到一個“未被開發”的領域外。空氣凈化器市場的巨大潛力,也為互聯網公司努力進軍新領域提供了巨大動力。據中怡康數據顯示,2014年1至8月,空氣凈化器銷售量、銷售額分別達到318萬臺、77億元,同比增長66.9%和65.2%。歐美空氣凈化器普及率達30%,日韓達60%,而中國大陸地區普及率遠低于這些國家,市場空間開闊。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空氣凈化器行業未形成既定認知,沒有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品牌得到廣泛認可,這一空白為加入“空氣凈化器市場之戰”的企業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有5年空氣凈化器銷售經驗的品牌代理商于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上的空氣凈化器產品五花八門,價格的差距也很大,網上買的最便宜能到三四十元,而某些國外品牌的凈化器價格能有上萬元。”價格參差不齊,品質效果如何也并非顯而易見,消費者對如何判斷一款空氣凈化器摸不著頭緒。
“我的新家剛裝修完,已經買了一臺空氣凈化器,但據說一個90幾平的房子一臺空氣凈化器是不夠的,所以打算再買兩臺。”正在空氣凈化器專柜購買產品的徐先生說,“說實話,因為肉眼不可見,也沒有相關檢測設備,所以空氣凈化器到底起不起作用我不知道。我只用最笨的辦法來判斷,那就是‘貴有貴的道理’,選貴的肯定比便宜的好。”
“用價格來判斷空氣凈化器的好壞,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一定都準。現在市場上一些空氣凈化器的定價虛高,是普遍存在的。”于先生說,“其實空氣凈化器說簡單了,就是風扇加濾網,現在市場上最便宜的濾網十幾塊錢,自己組裝一臺空氣凈化器幾十塊錢就能搞定。但是,這種十幾塊錢的濾網能對凈化空氣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就不好說了。”
小米借助自己的品牌影響力,讓消費者對他的產品更加信賴。從這一角度說,小米選擇空氣凈化器這一領域拓展事業版圖,實在是上上之選。
又陷抄襲門
小米每進軍一個行業,隨之而來的,除了市場份額占有量的“捷報”,也必將伴隨一系列質疑與問題。
而這次小米發布空氣凈化器產品發布不過兩天,日本一家空氣凈化公司BALMUDA(巴慕達)就在其官網公開正式發布聲明,稱小米空氣凈化器從外形,內部構造以及宣傳文案等都與巴慕達在今年初發布的AirEngine安之風空氣凈化器高度相似。一時間,小米再次被卷入產品“抄襲門”。
巴慕達的品牌創始人兼產品總設計師寺尾玄發表了一份聲明,稱“小米的空氣凈化器與我們在2012年發布的產品確實驚人的相似,我本人對此十分困惑。”同時,巴慕達在聲明中也指出:巴慕達公司已在日本和中國申請了AirEngine安之風空氣凈化器的技術設計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并獲得了相關的專利登記。而小米科技或其關聯公司并沒有向巴慕達提出獲得AirEngine安之風空氣凈化器中相關專利使用許可的申請。對于小米的行為,巴慕達方面表示,正在與公司律師就小米科技是否構成侵權做進一步地確認,以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的法律措施。
針對巴慕達所“暗示”的小米抄襲其空氣凈化器設計一事,小米方面也發布相關聲明作出回應,稱小米空氣凈化器在技術、外觀等方面與巴慕達的AirEngine空氣凈化器的產品有著完全不同的設計。對于巴慕達公司的公開聲明和部分業內不負責任、有失專業水準的言論深感遺憾。
小米在聲明中表示,在研發該款空氣凈化器的過程中,小米曾嘗試100多種設計,況且,在家電行業中,由于空氣動力學等物理規律的限定,以及制造工業長期積累的最優化設計方案等因素,很多品類都有相對成熟的外觀及結構設計理念,如冰箱、電視、空調等產品的外形相似度偏高。同時小米也表示,他們不愿卷入“為不同而不同”、“重復發明輪子”式的爭吵里。
小米旗下的智米科技負責人蘇峻也表示,小米從設計與細節等多方面考量,就為何選擇塔式圓角立柱造型,以及為何采用浮動設施圓形出風口等做出選擇,而經過小米的法務調查,認為這樣的方案并不侵權。只不過有些選擇與巴慕達AirEngine空氣凈化器“英雄所見略同”。
不過,在小米與巴慕達的這場抄襲戰中,有一個細節也頗值得注意。那就是,參與小米空氣凈化器開發設計的大本雄也,曾供職于巴慕達,于2014年5月從巴慕達離職,成為小米的一員。他與巴慕達簽訂的離職協議中包含競業禁止條款,專利使用申請條款以及保密條款。巴慕達方面正在核實,大本雄也在參與小米空氣凈化器的開發過程中所提供的服務,是否違反了保密條款的規定,并據此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的法律措施。
巴慕達原開發設計師的跳槽,讓小米在這一場關于是否抄襲的爭論中,處于輿論的下風。不過,在面對巴慕達與小米兩款空氣凈化器產品時,消費者的選擇卻十分堅定。“我知道日本那款空氣凈化器售價是5980元,但是小米的才899元,價差這么大,如果小米的空氣凈化器真的跟5980元的一樣,那么不管是不是抄襲,我還是會選小米。”消費者周先生說。
小米的麻煩還不僅僅涉及“抄襲”,也有業內人士公開質疑小米空氣凈化器在噪音指數這一項上存在不足,而其產品在未上市前所做的評測中,噪音這一項也被寫在“未來需要完善的改進點”中。
“電商”開路
傳統行業被互聯網企業盯上,其后果往往顯而易見,那就是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據奧維咨詢調查數據顯示,相比于電視機僅有5%的利潤,以及冰箱、洗衣機等8%左右的利潤,空氣凈化器的利潤率則超過50%。
壓縮原有的高利潤,這讓不少通過傳統渠道銷售空氣凈化器的廠商分外頭痛。據了解,今年下半年開始,除小米外,已有獵豹移動、果殼、360、聯想等互聯網企業加入到空氣凈化器市場的爭奪中。
低價多功能且增加了時下最先進的新科技產品,這些因素讓小米等互聯網企業在進軍傳統行業時,火力強勁。
而面對互聯網企業的參戰,雖然網上的評議沸沸揚揚,大家紛紛臆測傳統空氣凈化器商必將如臨大敵,但目前仍有不少實體店經營者持觀望態度。青島本地的空氣凈化器銷售商張先生表示,互聯網上銷售空氣凈化器,能不能讓消費者放心購買還不好判定,價格優勢能爭取到的消費者數量也有限。而且,“大概在明年4月左右,國家新的空氣凈化器國標就將出臺,到時候很多山寨或者低劣產品就會被擋在門外,到那時候行業內可能會進行大洗牌,傳統的門店銷售也未必沒有機會得到更大發展機會”,因此,現在談互聯網企業能否“成大器”為時尚早。
不過,也有一派聲音認為,互聯網的介入是不可逆轉的大潮流,降下來的價格再想漲回去,消費者是否買賬不得而知。“小米和獵豹移動這些互聯網公司開始制造并出售空氣凈化器,目前對我們實體店的影響還不大,但如果把眼光放長遠,這些砍去了不少中間環節,而且自主研發生產并銷售的互聯網公司,必將掀起行業的變革風暴。”青島某空氣凈化品牌代理商于先生認為,“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迎接挑戰,一旦輕敵,就很有可能被市場淘汰。”
記者 由曉月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