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歷正月初八開始,為期七天的“賀新春”大型人才招聘會暨高校畢業生供需洽談會在海爾路人才市場舉辦,拉開了2017年青島人才市場求職招聘的序幕。
連日來,記者采訪發現節后招聘市場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大學生求職者“慢就業”心態和就業短期化現象明顯增多;求職者對工作的預期與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之間的“剪刀差”依然存在,仍是導致人才市場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企業對人才是否具有明確、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格外看重,甚至將此作為穩定用工的一種手段前置到招聘環節。
“慢就業”心態增多
“去年底就辭掉工作了,過了年開始正式找工作。”在最近舉行的一場“賀新春”招聘會上,記者碰到了來自平度的求職者小林。2016年畢業于龍巖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小林,在龍巖有近半年工作經驗。對于重新找工作,小林說自己并不是特別著急。“有合適的就做,沒合適的就當給自己放個假調整一下。”小林告訴記者,大學還沒畢業自己就進入公司實習,后來留下來正式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去所謂的畢業旅行,利用辭職后的空檔期,他與同學結伴去西藏旅行,也算圓了自己的“西藏夢”。“家人也說不著急,不要有壓力。”末了,小林強調說。
采訪中記者發現,像小林這樣對于找工作并不十分著急的求職者大有人在,抱有“慢就業”心態的求職者明顯增多。“很多新畢業大學生并不急于尋找工作,而是選擇自主創業或者較長時間的外出旅游、甚至待業,慢慢考慮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青島市人才市場青島市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海亮接受采訪時說,現在這種“慢就業”現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業群體中越來越普遍。
“新生代員工大都思想開放,他們對于就業的觀念不是局限于坐在辦公室里的朝九晚五,而是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方式,比如開網店、做自媒體、甚至當網紅,都可能成為一種職業。”劉海亮說。去年,來自騰訊的一項調查顯示,52%的“95后”選擇找一份穩定工作,但仍有48%的人則選擇回避就業,新生代求職者正逐漸告別傳統的“畢業即工作”的模式,“慢就業”的心態正日趨明顯。
“不急于找工作并不能說我們不積極找工作,慎重選擇恰恰是理性求職的表現。”來自煙臺的求職者張禮欣畢業于2015年,在一家油田服務企業工作一年多后,他辭掉工作打算來青島轉行發展。1992年出生的小張認為,外界對“90后”的一些標簽化評判有失客觀。“就拿找工作來說,正是因為我有了工作經驗,相比大學校園里求職時期更了解社會的真實一面,也更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這時候再找工作一定要慎重選擇,我寧可多等一段時間,也不能為了就業而就業。”小張表達了他的觀點。
而與“慢就業”心態同時存在的是就業短期化現象愈發普遍。“通過企業回訪,很多HR(人力資源)專員表示近幾年入職的新員工的工作黏性越來越弱,工作不久不辭而別的現象較為嚴重,就業短期化現象越來越凸顯。”劉海亮介紹道。
“為了增強崗位的吸引力,我們提高員工薪資待遇,還推出定期旅游、年終紅包、生日禮物等吸引求職者、穩定用工,但效果并不明顯。”島城某五星級酒店負責招聘工作的初良坤告訴記者,公司有工作不到一個月、甚至只有半個月就辭職的員工。“平均下來工作半年到一年辭職的比例最高。”另一家網絡科技公司的招聘負責人王先生也表達了類似的無奈。
“剪刀差”依然存在
“轉了一圈也沒找到適合的崗位。”招聘會上,畢業于青島科技大學的王濤頗有幾分失落。煙臺小伙王濤2015年畢業后就在新加坡某連鎖餐飲機構工作,離鄉背井一年多后,小王決意回國工作。對于什么是“合適”的工作,小王有自己的一份評判標準:“平時偶爾加班可以接受,但最起碼要保證雙休。不能頻繁出差,要有好的上升空間,月工資4千左右就行。這要求不算高吧?”小王笑著說道。
記者采訪眾多求職者發現,與前些年求職者較為單一的關注薪資待遇不同,如今的求職者更加看重工作的體面和舒適程度,更加在乎工作過程為自身帶來的內心體驗,也更為關注公司提供的職業發展空間。也因此,許多求職者抱著“寧缺毋濫”“不將就”的心態找工作,卻發現工作并不像自己認為的那樣好找,原因何在?
“說實話,現在的求職者,特別是應屆畢業生,眼高手低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年輕大學生工作不多久就抱怨工作累,他們更喜歡文藝范兒的工作,最好是玩著干的那種。”采訪中,許多企業人事專員這樣概括年輕求職者的擇業標準。“事實上,求職者過于強調自己的預期和要求,卻忽略了自己能為企業帶來什么,自己的能力是否與企業崗位要求相匹配,這恰恰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島城某大型商貿集團人事部門工作人員于女士直言不諱道。
“求職者對工作的預期與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之間的“剪刀差”依然存在,仍是導致人才市場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劉海亮總結道。
當然,談到對工作的要求,便繞不開“到底是進大企業求穩還是去小企業一起成長”這個話題。“大企業已經形成一套成熟完備的管理體系,包括強大的中層執行力、員工晉升空間等等,這讓新進員工少走很多彎路。”張禮欣更傾向于到大企業工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市人才市場的調查顯示,有30%以上的求職者更有意愿到小微企業就職,這種意愿在互聯網、科技、金融、保險、中介等領域人才的比例更高。“這表明求職者對小微企業的認可度在不斷上升,也反映出伴隨經濟轉型的深入,我國的產業類型正在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知識密集型,人才質量正在取代人才數量。”劉海亮說。
“有規劃”最受青睞
既然招聘市場上“剪刀差”客觀存在,如何消除剪刀差,提高人才與崗位的匹配度,這是求職者與招聘方共同關心的話題。采訪中記者注意到,除了學歷、專業、實習經歷等傳統參考因素外,求職者是否有明確、清晰的職業規劃越來越被招聘方所看重。
“招聘時我很看重求職者的職業規劃,這決定了未來幾年員工能否與企業共同配合、共同上升。對那些有明確、合理職業規劃的求職者,在基本條件符合的情況下我們會優先考慮錄用。”某自動化設備制造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周江說。“如果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或者說求職者對未來職業規劃是我們企業平臺所無法滿足的,那我們可能不會考慮把他放在重要崗位,甚至干脆不予錄用。”島城某大型商貿集團人事專員于女士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有過一年多工作經歷的張禮欣坦言,應屆畢業生大多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據他觀察和了解,身邊同學同齡人找工作過程中10個人有8個人是“被工作”的。“大部分是家人親戚動用自身的資源人脈幫忙安排的工作,這種情況下哪有職業規劃可言。”小張一臉無辜道。
而有過一段實習經歷的應屆畢業生耿煥對于職業生涯顯然有自己的一番規劃。就讀于煙臺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耿煥從大二起在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實習。“從那時起對人力資源崗位產生興趣,并自學了相關專業知識。”小耿目前求職的方向也是企業人力資源。“第一份工作可能決定了我未來所要從事的行業,所以要提前規劃、慎重選擇。”
記者采訪了解到,為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就業觀,市人社局從2014年起連續三年舉辦青島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累計吸引16.3萬在青高校大學生報名參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技能。(記者李莉莉)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