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將引進各類人才20萬人以上
記者從昨日召開的2018年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獲悉,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73萬人,同比增長13.4%;引進各類人才13.1萬人,同比增長8.6%,創歷史新高。今年將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社保覆蓋面提至859萬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五年。五年來,市人社局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圍繞破解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全市民生保障水平實現了大幅提升。城鄉新增就業354.1萬人,完成5.08萬農村貧困人口就業扶貧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以內的較低水平。社會保險覆蓋面從599萬人提高到859萬人,連續調整社會保險待遇,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分別增長12%、36%、48%。累計受理勞動人事爭議5.3萬件、勞動監察投訴案件2.9萬件,按期辦結率、結案率均保持在98%以上。累計為勞動者追討欠薪2.2億元。區市、街道(鎮)公共服務平臺實現100%全覆蓋。
五年來累計引進各類人才60萬人,全市人才總量達到180萬人,其中引進正高以上高端人才達到6770人,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4萬人,比2012年底增加8萬人。我市連續6次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十大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突破性發展,在全國率先創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另外,人事制度改革推進順利,在全國第一批開展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試點。
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
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將從多個方面發力。全力促進就業創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的目標。創建湛山創客學院,深化青島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園(院士智谷)、青島博士創業園、青島高層次人才創業中心建設,打造青島創業云平臺,組建創業孵化聯盟,構建國家和省級、市級、區(市)級、街道(鎮)級創業孵化體系,把大眾創業推向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同時,啟動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計劃;健全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就業智慧大廳,實施“證卡合一”制度,以社會保障卡取代紙質《就業創業證》。實施跟進式就業援助服務,確保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率達到85%以上、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實施就業精準扶貧,確保有就業、創業和培訓要求的農村貧困人口幫扶率達到100%。
同時,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企業社會保險凈增5萬人、社會保險基金收入600億元的目標,全面構建具有青島特點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出臺社會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實施方案,深化醫保門診制度改革,創新實施“全人全責”護理保險制度,推進醫保、醫藥、醫療 “三醫聯動”。實施2018版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實施“互聯網+社保”計劃,推廣社保經辦“智慧大廳”服務模式,盡快實現全市通辦。
新建海外引智引才工作站
今年還要加快推動人才工作改革創新。市人社局圍繞實現“三個更加”的城市發展定位,瞄準全國一流的水平,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步伐,實現引進各類人才20萬人以上的目標,為城市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基礎支撐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實施 “百萬人才聚青”行動。新建3-4家海外引智引才工作站,舉辦第18屆“藍洽會”,開展“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活動。推進外籍雇員制度落地,鼓勵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共管理機構面向國際招聘、使用海外高層次人才。推進“智慧人才”二期工程建設,提升人才公共服務水平,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
黨的十九大指出,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近年來,我市的勞動關系工作既保持了傳統行之有效的做法,又實現了一些創新,提升了勞動關系和諧水平。今后一段時期,勞動關系將面臨深度調整,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可能會逐步顯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會不斷出現。人社部門將按照和合共生的理念,進一步增強底線思維,做到源頭治理、矛盾調處同步推進,努力構建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梁超)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