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蒜價格"過山車"式下降 專家:不應盲目擴張
▲在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村,一位村民正在種蒜。
前些年,蒜價一度達到每斤10元,很多市民將這種現象稱為“蒜你狠”。近期,由于大蒜產量增加,加上成本等其他因素,市場上的大蒜價格遭遇了“過山車”式下降,一些大蒜儲存商無奈賠本甩賣。半島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雖然蒜價近期在下降,但是在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村的蒜農們由于合理種植,搭上了互聯網+快車,受到的沖擊并不大,而不少本想大賺一筆的大蒜儲存商卻遇到了“寒冬”。專家表示,種植戶要理性種植別盲目擴張,不要把菜放在一個籃子里,要做特色增強競爭力。
市場
風光不再,批發每斤5元降到2元
“前幾年價格高的時候,大蒜比豬肉都貴,每次都不會買太多,現在價格算是正常了。”最近,在市北區一家農貿市場,正在買菜的市民曹先生告訴記者,前幾年“蒜你狠”來襲的時候,他去飯店吃飯,想向飯店老板要點免費大蒜,老板都不太愿意提供,現在去吃飯的時候,老板不再“吝嗇”了。
連日來,半島記者走訪了多處市場發現,大蒜的價格相對于前一段時間確實出現了“腰斬”的現象。去年大蒜在農貿市場上價格能賣到每斤10元左右,今年每斤一般在4~5元,可以說是“大跳水”。
經常逛菜市場的張女士告訴記者,現在的蒜價比起以前確實下降了很多:“現在菜市場上個頭小的大蒜每斤3.5元,好的4~5元,最貴的時候曾10塊左右一斤,有時甚至漲到十幾塊錢,蒜價現在比起半年之前確實下降了不少。”
據市場上的商販們介紹,大蒜的批發價格由原來的5元左右一斤已經降到了2元上下,縮水十分嚴重,但是從批發商處運到農貿市場,中間還有運費、市場攤位費等其他成本,價格肯定要比批發價高一些。
記者探訪時了解到,相比去年同期,蒜薹和大蒜價格雙雙回落,“蒜你狠”風光不再。據萊西一家大蒜儲存商徐先生介紹,蒜價確實處于“低谷期”,今年他的冷庫里面已經積壓了200多噸大蒜。他告訴記者,大蒜價格情形好的時候能夠賣到10元一斤,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卻縮水了很多,想要一元多賣出去都無法出售,“現在這些大蒜賣不出去,只能先積壓在冷庫里面,只能是等著行情好了之后再說,而且暫時也沒有人到菜農手中收購大蒜,現在積壓的都還沒賣出去呢……”
“以前儲存大蒜他們賺大錢,今年他們是賠錢,失算了。”一位種植戶告訴記者,大蒜進入市場要經歷種植戶、收購商、批發商、市場等諸多環節,其中收購商和批發商是重要的環節,到了收獲的季節,蒜農就把大蒜賣了,而囤積商原本希望低價收購,到了高價的時候拋售,雖然蒜價跌得厲害,但蒜農損失其實不大,這次損失最大的就是收購商和批發商,尤其囤積大蒜這次打錯了“蒜”盤。
記者在平度309國道采訪的時候,蒜農王先生告訴記者,去年大蒜收購的價格最高到每斤6塊,低價的時候也有兩三塊。王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去年的行情,一畝地能收1500斤蒜薹和2000斤大蒜,一畝地蒜薹加大蒜能收入上萬元,除掉化肥種子等成本,收入也非常可觀,不少蒜農從中嘗到了甜頭,于是今年開始擴大種植規模。蒜薹的價格是大蒜價格的“晴雨表”,今年5月份,山東金鄉、河南、江蘇等地蒜薹滯銷,因價格過低菜農寧愿將蒜薹扔到地里,雖然有些地方的蒜薹靠著質量過硬也賣出了可觀的價格,但當時蒜農感覺今年的大蒜肯定賣不到去年的價格,于是到了入庫的時候,很多蒜農當時就把大蒜賣給了批發商。
背后
炒家參與,農產品遭遇“大小年”
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收購商徐經理表示,影響農產品價格的主要是供給,如果種植面積大了,市場上供應多了,農產品價格就會下降,反之就會上漲,“現在的供求關系屬于供過于求,之前都看著賣蒜掙錢,于是大家都去賣蒜,結果賣蒜種蒜的人多了,而市場上買蒜吃蒜的人就那么多,消費量并沒有增加那么多,所以就出現了價格縮水的情況,這是市場決定價格所造成的。”徐經理說。
業內人士張先生告訴記者,農產品價格周期的變化有自己的規律,今年蒜價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并不意外,只是因為去年蒜價比正常價格漲得太多,所以今年再一降價就顯得很不正常了。根據往年經驗,每隔三到五年就會出現一個高峰或者低谷,這是依據的自然災害、種植面積、庫存量需求量等因素,都比較穩定。但現在不穩定的因素就是人為的資金介入,用俗話說就是“炒起來了”,所以不可預測性就增加了,于是就出現了今年的情況。
業內人士韓先生告訴記者,農產品都有“周期律”,他們一直被“周期律”所困擾,農產品價格上躥下跳,前幾年生姜、大蒜瘋狂暴漲,2016年大蔥也“沖”了一把,當時不僅青島城區菜市場大蔥價格高,連離地頭不遠的村民也“喊貴”。
出路
轉型升級,靠深加工規避風險
青島不是大蒜主要產區,卻是大蒜的主要深加工區。記者了解到,不同的收購商收蒜后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收購者收了大蒜后直接出口,有的進行深加工。而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大蒜由于其生理特性,不易儲存,儲存不當就會發芽甚至壞掉。降低運輸環節和深加工提高大蒜的附加值是破解大蒜銷售難的出路,其實,青島的大蒜深加工企業就有不少。
萊西店埠一家大蒜深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冷庫都是有庫存量的,庫存量有限而蒜的供應量增加了,很多蒜存不到冷庫里面,就在外面爛掉了,所以提高大蒜品質,提高加工工藝進行深加工是很重要的,他們企業今年能消化掉6000噸大蒜。
大蒜價格劇烈波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加工的技術含量太低,容易被人模仿,而提升大蒜的精深加工水平是當務之急,“大蒜深加工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除了能加工多種調味品,還能加工成大蒜油甚至保健飲料等。”萊西李先生告訴記者,對大蒜進行篩選、消毒、剝皮、切塊后能進行一系列加工,但是現在對環保和技術的要求很高,廠家也要與時俱進,企業也要轉型升級,增強自主創新意識,培養自己的技術人員或者和高校科研場所合作,進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形成循環的發展模式,不能停留在初級階段。
要想讓企業能夠壯大,必須開拓思路,發展方式也要從“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記者在平度、萊西采訪的時候了解到,現在不少農戶都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將眼光投向國內市場,經過多年的努力拓展,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不僅已經走向全國,而且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每年都能從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國際市場獲得大量的訂單。
在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村,除了做出自己的特色外,為了防止天災造成的減產以及價跌給村民們造成的損失,村蔬菜專業合作社目前正逐步為村里的村民們購買農業保險,保險的范圍主要包括農業設備和農產品價格。“現在已經給蒜薹和土豆購買了保險進行試點,避免農民們看天吃飯,如果當年的菜賣不上好價錢,那么政府可以給予農戶300元的保險補貼,農戶只需要出100元購買保險,如果賣出好價錢,那么這100元就退還給農戶,總之能夠采取各種措施保障農戶的權益,更好地避免損失,讓農戶吃上定心丸。”沙北頭村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桂欣告訴記者。
▲島城一家超市中的大蒜正在進行促銷。
▲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在地頭查看大蒜種植情況。
▲一年的另外一季不再種蒜改種芋頭,村民們在整理收獲的芋頭。
經驗
發展電子商務,按訂單種植大蒜
眼下,正是農閑季節,可平度仁兆鎮沙北頭村卻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半島記者在這里看到,幾位村民正忙著從一輛大貨車上往下卸貨,另一部分村民正在田地里面整理剛剛種下的蒜苗。
村民王財光告訴記者,現在雖然已經進入了農閑時節,但是村民們并不清閑,正忙著種蒜,“一般一年兩季,這是今年第二季了,第一季是6~10月種下的蔥,收獲之后,再種下蒜,明年五月底六月初就會收獲,現在是澆水和松土的時候,而且村里還組織聽課和講座,講一些種植技術,真是一點兒也閑不下來。現在種蒜和種蔥畝產量都很高,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今年銷路很好,所以大家的干勁兒都很大,爭取多干點兒就能多賺點兒……”
“我們這不一樣,大蒜早就賣了。”王桂欣告訴記者,平度仁兆鎮是青島市的大蒜主產區,已經有50多年種蒜歷史的沙北頭村也在這種困境當中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如何破解農產品大小年的困境?王桂欣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多年之前我們就開始發展電子商務了,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有些產品都已經出口到了國外,大部分都是老客戶,只要有訂單,我們就可以根據訂單的需求來給村民們進行規劃,比如大蒜該種多少,大蔥該種多少,這就有數了,避免因為盲目種植導致農產品過剩賣不出去的現象。這樣就為菜農們解決了后顧之憂。”
隨著電商服務業迅猛發展,通過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寬農業生產信息渠道,提升農業生產產業化、規模化水平,既可以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又能優化農業發展環境。王桂欣對于電商的理解,更是結合了本村的實際情況而進行了深化。據了解,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電腦的普及率很高。但是真正能充分利用起來的農村家庭卻很少。
王桂欣認為,讓農戶自己上網找客戶或者開網店賣菜都不現實,以合作社為單位培育電商,招聘專人來開發市場,農民只負責種地,這種模式是可行的,而且大有潛力。
經過多年的努力,合作社的客戶越來越穩定:“現在訂單太多了,絕大多數都是通過電商平臺結識的,通過電商平臺我們變成了朋友,就這樣朋友越來越多,就算從現在起不再開發新客戶也夠了,所以別人還在忙著找客戶,我們就已經是挑選客戶了。”王桂欣說,他們從2007年開始通過電商進行銷售,當時一年的銷售額只有600萬元,經過十年的努力,現在通過網上銷售的農產品已經達到了3000萬元人民幣。
一個電話為村民們挽回6萬元損失
“市場就像是戰場一樣,機會往往是稍縱即逝。前段時間我在早晨7點多接到了沈陽朋友的電話,說沈陽的菜市場上大蔥滯銷,在網上確認了這個消息后,我想蔥價很快就要降了,于是趕緊通過村里的大喇叭通知村民們拋售,當天早晨大蔥還是一斤9毛,大部分村民就賣掉了,但是一些村民還想等等再賣,結果到了中午的時候就降到了一斤6毛,一斤降了3毛錢,按照一天出售20萬斤的量來計算,這一會兒工夫就為村民們挽回了6萬元的損失,所以掌握關鍵的信息是很重要的,有時不光看國內的行情,國外的行情也要關注,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來進行選擇判斷,所以真的就像是指揮員在戰場上打仗一樣,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損失。”王桂欣感慨地說。
在王桂欣看來,賣產品關鍵是出手“快”和“準”,這其中就需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他看來,掌握農產品的信息是解決之道。王桂欣認為,現在世界的發展瞬息萬變,誰能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誰就能夠避免損失,扭虧為盈。
“莊戶學院”引來全國各地“取經”人
由于合作社多年以來分工明確,科學種植,村民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村民王雪峰在加入合作社之后,從原來單打獨斗的種菜模式變成了科學種植:“原來的時候只知道使用一身蠻力,不知道種什么掙錢,不知道種出來東西往哪兒賣,都很發愁。跟著合作社干之后,有了明確的指導,今年應該種什么,種多少,至于銷售什么的合作社都可以幫我們賣出去,現在村里一共120多戶村民,已經有了130多輛小轎車,幾乎人人家里有一輛,甚至有的家里還有兩輛,真的是帶來了很多的好處。”王雪峰告訴記者。
由于種植特色農業率先讓村里致富,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王桂欣意識到要想真正讓農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最關鍵的還是要改變農民傳統、落后的思想和提升農民自身本領。所以在2016年,他們以“農家學堂”為基礎,在平度市率先成立了沙北頭“莊戶學院”,積極探索“合作社+莊戶學院+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學用模式,依托“莊戶學院”這個平臺,在全鎮范圍內進行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傳授蔬菜種植技術、購銷知識等。
據介紹,每年都有很多基層干部到沙北頭村的“莊戶學院”考察學習,而在莊戶學院當中講課的大部分都是有生產經驗的老農民,“農業的經驗必須要從實際的生產勞動當中才能得到,在辦公室坐著是得不到的,很多基層干部到我們這兒考察農業,隨著知名度的擴大,‘莊戶學院’吸引全國各地的人來取經學習,學習的就是這些農業生產的技術和經驗。”王桂欣說起村里的莊戶學院,也是十分自豪。
■聲音 理性種植,做特色增強競爭力
在王桂欣看來,“菜不能放一個籃子中”,他們不僅種植大蒜,還種植洋蔥、芋頭、土豆等經濟作物,菜農們也在沙北頭村“莊戶學院”的指導下,學會了把菜不放在一個籃子里面。
“第一季的時候一般種洋蔥或者芋頭,到了第二季的時候就改種大蒜或者大蔥,打個比方,今年大蒜價格降了,但是洋蔥和芋頭的價格都漲了,有降的肯定有漲的,即使種蒜有損失,也會通過種植別的作物彌補回來,因此菜農們并沒有太大的損失,收入一直在增長。”王桂欣告訴記者。
“種植必須要冷靜,不要跟風。”青島市人大代表劉文儉告訴記者,無論是“菜賤傷農”還是“菜貴傷民”,最終都會使菜農“受傷”。首先,菜農在種植上要理性,不要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千萬不要有投機行為,不能因為今年賺錢了就瘋狂種植,到時候出現滯銷甚至賠錢的局面。此外,市場是千變萬化的,政府要合理引導,規模種植,構建合理健全的體系,引進新品種提高大蒜的附加值,從而對波動的市場進行規避。劉文儉表示,農產品同質化太嚴重,農產品說到底還要有自己的特色,高質量個性化的產品才能受到客商的青睞,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潘立超
[編輯:乒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