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滄用上環保執法"神器" 能擒10公里內污染源
3D可視型掃描激光雷達在樓頂進行24小時監測。
類似人體掃描,發射激光束進入大氣給空氣“做掃描”,半徑10公里內的污染源無處遁形。近日,李滄環保分局采用環保執法“神器”3D可視型掃描激光雷達,通過24小時不間斷監測顆粒物和氣溶膠等濃度情況,精準鎖定城市污染源。
樓頂神器24小時監測
2日上午,半島記者跟隨李滄環保分局工作人員來到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而環保執法“神器”就設置在該醫院住院部的樓頂上。半島記者看到,3D可視型掃描激光雷達塊頭并不大,最為顯眼的是一個類似大號監控攝像頭的設備,它的學名是3D可視氣溶膠激光雷達,也就是激光掃描裝置。雷達每隔2分鐘就會轉動一次,每次幅度都不大,2小時轉動一整圈,也就是每2小時得出一組數據。
據悉,這一雷達系統由激光器、攝像系統、激光發射和信號接收的光學系統、高靈敏度光電探測器、高速多道計數器和計算機等組成。別看設備不大,能耐卻不小。該系統中添加了溫控模塊,可確保雷達在-10℃~40℃范圍內正常工作。整個設備的重量才35千克,室內、室外及車載均可使用,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極強。工作人員介紹,攝像系統、3D掃描和激光雷達集成在一起,雷達24小時對空氣進行監測,監測范圍是半徑10公里,“當初選擇在這里設置監測點,原因是周邊沒有樓房比這里更高,激光發射出去基本不會被阻礙。”打開計算機顯示器,半島記者看到,在一個頁面上顯示了多種信息,包括實時畫面、一份顯示出監測區域的地圖和監測區域內實際空氣狀況。
定點定區域監控污染物分布
假如某地出現了污染源,這套系統就能夠精準鎖定。工作人員介紹,激光雷達發射激光束到大氣中,經過大氣中的分子、顆粒物散射,被激光雷達光學系統接收,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通過計算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得到不同距離(高度)上的回波信號,從而得到沿光束發射方向的氣溶膠粒子分布情況。
“這套系統主要用于連續監測大氣氣溶膠的水平和立體分布,分析氣溶膠的組成結構和時空演變,能夠實時給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PM10、PM2.5的濃度分布,對灰霾、沙塵暴、降雨等天氣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工作人員表示,通過可調焦攝像裝置實時拍照記錄,能更準確地監測定點工業煙塵的排放、城市上空環境污染物的擴散、捕獲污染源位置。
同時,在光學傳感倉中內置了視頻采集系統,可對掃描區域進行實時視頻記錄。與GIS地理信息系統結合,實現了掃描圖像與地理信息的結合,可直接顯示監測區域內任意點地理信息及PM10、PM2.5濃度,“也就是可定點和定區域監控污染物水平分布特征和演變規律,從而為城市空氣質量監測點的合理布局、了解城市范圍內的污染物區域分布、污染源的有效控制、PM10/PM2.5污染源的溯源分析提供支持。”工作人員表示。
濃度超標手機電腦都發警報
工作人員介紹,平時這套設備都是放置在樓頂,不需要繁瑣地來維護,也無須專門到樓上查看電腦信息,“設備會將數據發送出來,通過手機和其他電腦設備,都能實時查看到監測情況。”李滄環保分局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楊翠萍拿出手機,調出一個頁面,立即顯示出正在監測的實時畫面。
她介紹,以往的監測數據大多是反映整個區域的數據,往往難以判斷污染源頭。而眼前的“神器”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執法人員可以根據其地圖顯示的信息,精確定位,直接找到污染源頭。同時,這套系統還設置了報警值,每到監測數據超過了這個數值,手機和其他電腦上都能收到報警,“我們能夠準確定位污染物最密集地方的經緯度,再結合執法人員對片區內企業和工地等情況的了解,很快就能鎖定污染源,執法人員可立即出動前去排查處理。”楊翠萍說,運用3D可視型激光雷達,將提高環境執法的效率,讓執法“有的放矢”,同時,為大氣污染防治難題達到對癥下藥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鏈接 環保“神器”還有它們
●尾氣檢測車:0.7秒出數據
2014年市環保局正式啟用了全省最先進的尾氣檢測車。使用這輛檢測車,執法人員不用上路攔車,只要0.7秒,電子鼻就能“嗅”出從身旁經過的車輛尾氣到底超不超標,而且車牌號碼、車速等信息都會躍然電腦屏幕之上。在將遙感監測數據和環保檢測數據庫并網后,就可以對“無環保標志”、“黃色環保標志”車輛進行鑒別。
●霧炮車:噴射60米遠的水霧
2014年,在嶗山區香港東路一處工地的施工現場,青島首輛“防霾灑水車”正式上路,在工地現場除塵降噪。據了解,這輛霧炮車重達10噸,順風時產生的水霧最遠能飄到150米的距離,能降低空氣中15%左右的PM10和PM2.5。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小偉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