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環保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用好中央環保督察“利器”,以解決環境突出問題為重點,積極推進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增動力,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添助力,把握宏觀,迎難而上,扎實作為,全力打造美麗宜居環境,在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環保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今年1-10月份,藍天白云天數同比增加16天,達到289天;PM2.5平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7%;PM10平均濃度7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4.6%。全市主要河流和水庫設立的95個監測點位中達到或優于Ⅲ類的良好以上水質點位增加2個,水質差的劣五類點位減少2個,主要河流水質總體不斷改善;膠州灣水質達到多年來最好水平。
一、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努力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凈
貫徹落實國務院“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制定實施2017年度大氣、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方案,對照“時間表”,細化“路線圖”,采取有力措施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一)打好藍天保衛戰。
堅持目標導向,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實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著力改善大氣質量。制定《青島市2017年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方案》《青島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市相關單位和區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目標任務,著力打好秋冬季保衛藍天的關鍵戰役。大力開展燃煤治理、揚塵防治、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機動車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整治工作,1-10月份,全市共淘汰燃煤鍋爐86臺,完成燃煤機組和10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196臺;600多個建筑工程安裝揚塵在線監測設施;完成工業VOCs治理項目82個,完成206家加油站的油氣污染深度治理;全市加油站銷售的柴油達到國Ⅳ標準;整改、取締散亂污企業2400多家。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最大限度減少重污染天氣對公眾健康和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打好治水攻堅戰。
以膠州灣等重點海域、大沽河等35條重點河流和嶗山水庫等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為主要保護對象,深入落實河長制、灣長制,加強水污染系統防治。1-10月份,對全市420家涉水污染源建立臺賬,全市13個省級及以上工業聚集區完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和在線監控設施安裝聯網;累計完成12處黑臭水體治理;環膠州灣12家污水處理廠完成總氮達標改造。加強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麥島污水處理廠改建等7個污水處理廠項目通水運行,全市新改建排水管網78.5公里、污水泵站14座。完成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依法劃定工作,全市畜禽養殖禁養區內126家規模化養殖場(小區)、969家養殖專業戶,已分別完成關閉搬遷120家、944家。關停拆除水源地保護區內違法違規項目和建筑250多處,42處農村水源地劃定保護區,全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
(三)打響土壤污染防治戰。
及時制定實施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方案,“防、控、治”結合推進土壤環境保護。組織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和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空間位置遙感核實工作。開展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將39個監測點位列入2017年度監測計劃。印發《關于做好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信息工作的通知》,組織建設污染地塊信息系統。指導宜昌路31號地塊等12個地塊開展場地調查、風險評估或治理修復工作。
二、大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努力讓群眾的生活環境清新寧靜
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環境保護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攻堅工作部署,乘借中央環保督察東風,下決心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扎實做好中央環保督察保障工作。
堅持問題導向,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2016年9月份以來,組織開展了兩輪市級環保督察和一次回頭看,梳理出310個突出環境問題和66個重點問題立項跟蹤督察督辦,截至今年10月底,310個問題已整改完成277個,66個突出環境問題41個已完成整改。中央環保督察期間,我市共接到省轉辦信訪件875件,所有信訪件均已辦結,777個信訪問題得到解決;責令1261家企業進行了整改,對150家企業進行了處罰,罰款1020多萬元。集中解決了一批想解決而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二)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不斷加大查處力度,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組織開展水環境專項執法、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專項整治、秋冬季大氣污染執法督查等各類專項執法行動29次。建立環保、公安聯合執法辦公室12個,建立市、區(市)聯席會議制度12個,開展公安、環保等部門聯合執法86次。市政府印發《青島市“綠盾2017”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暨全市自然保護區突出問題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大力推動解決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歷史遺留問題。今年以來,全市環保部門共檢查企業30986家次,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228起,立案處罰環境違法行為2320起,罰款8280萬元,移送公安43起,現場檢查企業數、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數、立案罰款數和移送公安案件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多。
(三)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
堅持一切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以務實的行動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1-10月份,共受理環境信訪12195件,均全部按時辦結、回復信訪人,絕大多數信訪人對處理結果表示滿意。積極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全市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污水處理站等農村項目147個,586個村莊、約73萬人受益;完成315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年度190個村莊工作任務,改善了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有效解決了青山路石材加工廠粉塵和噪聲擾民、鼎世華府小區旁重慶路高架路車輛噪聲擾民、平度市云山鎮鳳凰嶺村養殖污染等一批突出環境問題。
(四)主動服務群眾。
印發《青島市環境保護局2017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就群眾普遍關心的空氣和水質量信息、環評審批信息、污染源監管信息等加大公開力度,主動做好政策解讀。圍繞2017年重點工作和突出環境問題解決情況,及時召開新聞通氣會。開展“萬名市民看環保”公眾開放系列活動、青島環保世紀行活動、“十百千”生態環保宣講等活動,密切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提高環境保護的群眾參與度。
三、積極服務經濟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
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積極主動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把好審批關,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一)做好重點項目環保審批。
對我市200個重點項目和140個重點前期項目的審批驗收情況進行梳理,實行容缺受理、容缺審查,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快審批,促進項目早開工。對小澗西生活垃圾處置二期項目、平度新河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城市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開通環評審批“綠色通道”,提前介入、主動服務。梳理調度我市產業集聚區規劃環評工作開展情況,完成萊西市姜山鎮新能源汽車集聚區等5個產業集聚區及青島前灣保稅港區自貿城片區規劃環評編制和審查工作。
(二)以嚴格環保準入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嚴格“兩高一資”項目審批,在環評中督促建設單位采取先進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風險防范措施。落實生態紅線制度,嚴格區域準入,對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膠州灣的項目,以及學校、醫院、居民集中區等環境敏感區的建設項目嚴格審查。嚴格控制新建傳統燃煤供熱項目。充分發揮青島市商事登記審批信息互聯共享平臺、市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作用,嚴格環保審批。1-10月份,全市共審批建設項目2091個,驗收1493個,備案4574個。
(三)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簡化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前置要件,實施并聯審批制度,進一步提升行政效能。施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網上備案,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4267個登記表項目通過網上備案辦理了環保手續。繼續推進審批服務事項全流程網上辦理,對不涉密環保審批事項部分實施“全城通辦”“網上辦理”,推進全市環保系統“互聯網+行政審批”政務服務新模式。與區市環保部門簽訂行政審批委托協議,將部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和驗收權限委托下放。
四、改革創新環保體制制度,為環保工作全面推進提供持續動力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為環保發展提供保障。
(一)完善環保責任落實制度。
建立健全市環境保護委員會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推動成立市長任主任、所有副市長任副主任、64個部門和單位任成員的環境保護委員會,下設10個專業委員會,由副市長擔任專業委員會主任,構建大環保格局。建立“市、區(市)、街道、村居綜合治理網格”監管體系,共劃分四級基礎網格5241個,環保行業網格103個,環保監管網格化事項29項,環境監管新格局初見成效。協調調整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環境保護指標,加大對區市的考核權重,增加對市直部門逆向指標的考核,倒逼環保責任落實。
(二)實施更加嚴格的環境管理方式。
貫徹國家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優化環境管理制度,深入推進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完成31家火電、造紙行業企業排污證核發工作,開展平板玻璃、水泥等13個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相關工作;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已有15家企業申購初始排污權;印發《青島市排污權回購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排污權交易體系。落實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會同市國土資源房管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青島市市級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方案》,部署開展市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制定落實河長制、灣長制專項實施方案,對分別由我局單獨牽頭或與市其他單位共同牽頭的8項、2項任務進行細化,明確完成時限,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盡管環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相比,與國家、省、市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強,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控任務仍很重,部分水質不能穩定達標;企業違法排污仍有發生;環境風險壓力較大;部分行業領域污染擾民問題仍比較集中,下一步將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決。
2018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真抓實干,改革創新,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強化污染防治。一是加強環保工作壓力傳導,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和迎接省級環保督察為契機,推動各部門、區市、鎮街積極履行環境保護監管職責;二是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嚴懲重罰,打造環境執法最嚴格城市;三是加強污染治理,大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加快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來源:信網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