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海洋與漁業局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實施海洋與漁業新舊動能轉換,海洋綜合管理和現代漁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全市近岸海域水質總體良好,98.5%的海水水質符合優良標準。前三季度全市海洋生產總值1976億元,比上年增長16.9%。預計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06萬噸,實現產值155億元。
一、堅持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美麗海灣”建設全面展開
圍繞構筑“三灣三城”的海灣型城市新格局,總結提升膠州灣保護工作經驗,探索海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新模式,加快建設“美麗海灣”,推進海灣功能永續利用,為國際灣區都會建設提供基礎支撐。膠州灣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水質優良比例穩步提高,海域優良水質面積達到73.3%,比5年前提升26.9%。一是健全治理責任體系。創新海灣管理保護機制,市委、市政府發布實施《關于推行灣長制加強海灣管理保護的方案》,在全國率先推行灣長制。按照條塊結合、屬地管理原則,堅持陸海統籌、灣區統籌、河海共治,建立健全了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海灣管理保護責任體系,共同推動海灣管護和治理。二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編制完成《膠州灣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積極開展“藍色海灣”“銀色海灘”整治行動,推進“南紅北柳”濱海濕地修復工程,組織膠州灣紅島南岸段、西海岸紅石崖段和西翼段重點岸線整治修復,紅島東岸線、靈山灣岸線生態修復效果顯現。三是提升海灣監管能力。開展“智慧膠州灣”項目,建設膠州灣綜合管理平臺和大數據中心。整合優化膠州灣水質監測站位,推進膠州灣環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組織膠州灣多期遙感影像數據制作。四是營造海灣保護良好氛圍。成功舉辦以“海陸統籌、灣河共治”為主題的省海洋生態文明專家行青島行活動,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專家為我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建言獻策。加大海灣保護宣傳力度,啟動膠州灣歷史文化資源調查研究,與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膠州灣紀事》廣播專題紀錄片,利用新傳媒開展“最美海灣”主題享讀活動。
二、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實施
深入開展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積極實施基于生態保護的海洋綜合管理,堅持科學利用海洋資源、合理布局海洋空間,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一是科學利用海域海島資源。省海洋功能區劃青島部分獲國務院批復,加快修編《青島市海洋功能區劃(2013-2020年)》,組織編制《青島市海域資源綜合利用總體規劃》。嚴格落實國家圍填海管控辦法、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積極確保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對全市15個重點圍填海項目進行現場核查,做好青連鐵路、地鐵8號線、萬達東方影都等重點項目用海服務,幫助企業辦理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近20億元。加快實施大公島保護利用示范項目和靈山島、竹岔島、齋堂島整治修復項目,組織完成62個海島標志修復。加強縣級海域動態監管能力建設,沿海區市均成立海域動態監視監測中心,海域動態監管組織體系和運行效能進一步優化。二是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制定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貫徹意見,嚴守海洋生態紅線。健全海陸統籌保護海洋環境工作機制,與市環保部門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溝通合作機制,及時發布《2016年青島市海洋環境公報》。組織開展13個專項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建成運行。推進海洋保護區規范化建設,《西海岸國家級海洋公園總體規劃》獲國家海洋局批復,加快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建設,編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總體規劃》,制定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和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三是強化海洋防災減災能力。預報減災與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完成海洋預警報能力升級改造,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評估成果連續5年獲國家海洋局考核優秀等次,組建市海洋減災中心并全面運行,協調開展滸苔處置聯防聯控和源頭防治,健全“四位一體”的監視監測體系和“三道防線”的應急處置體制,優化“2+X”海上滸苔打撈處置模式,嚴格區域網格化管理,實施精準高效打撈,清理海上滸苔9.2萬噸,最大力度減少滸苔到岸率,滸苔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四是協同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積極實施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支持總投資29.3億元的海洋生物、海洋裝備等44個示范項目,參與企業主體達到100家,助推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共同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臺建設,2017年黃島論壇成功舉辦,成為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市政府、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三方共建綠潮防治實驗室和海灣生態環境保護與整治實驗室。與市統計局、藍辦等三方建立海洋經濟發展監測合作機制,開展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提升海洋經濟運行和分析評估水平。成立青島市海洋科技成果推廣中心,搭建海洋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平臺。
三、堅持轉換動能、提質增效,藍色糧倉建設深入推進
積極落實市政府“一業一策”工作部署,加快實施漁業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研究制定《漁業行動計劃》,全面提升藍色糧倉建設質量效益,推進現代漁業轉型發展。一是遠洋漁業發展再創佳績。實施產業精準招商,成功引進山東中魯遠洋漁業公司總部落戶青島,成為青島漁業企業中唯一的上市企業。積極推進遠洋漁業開發合作,10家企業與12個國家建立合作項目。目前,全市注冊遠洋漁業公司31家,發展遠洋漁船163艘、作業漁船109艘,預計全年完成遠洋捕撈量14萬噸,是五年前的45倍。投資超過百億元的中國國際(北方)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二是海洋牧場建設持續推進。全市建成10處休閑型海洋牧場和全省首個公益型海洋牧場,其中6處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大力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共安排各級資金2400多萬元,放流苗種16.6億單位,再創歷史新高,放流綜合投入產出比達到1:5。三是水產健康養殖穩步發展。積極發展陸基工廠化養殖、深遠海抗風浪網箱養殖,突出抓好養殖設施設備和池塘標準化升級改造,加快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和先進技術,全市建成工廠化養殖105萬平方米、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380個。加快良種良法示范推廣,推薦“中海1號”條斑紫菜等3個水產品種參加國家新品種評定,指導500個漁戶實施示范面積20萬畝。四是休閑漁業品牌漸成亮點。積極推廣“漁夫垂釣”海釣品牌,全市創建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1處,省級休閑海釣基地2處,省級休閑海釣場4處,面積近20萬畝,新創2個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休閑海釣逐步成為島城海上旅游產業“新名片”。
四、堅持綜合管控、強本固基,“三個安全”建設更加穩固
著眼于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突出“根上治理、點上管控、效上提升”,著力維護好海洋生態安全、漁業生產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一是海洋生態管控有力有序。組織開展“海盾”“碧海”“護島”“護漁”專項行動,突出“三灣一線”(膠州灣、嶗山灣、靈山灣和前海一線)執法監管,強化源頭、精準、綜合治理,健全依法、長效、嚴管體制,全年查處違法用海案件15起、漁業違規案件582件,清理禁用漁具1萬多套。積極落實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針對伏季休漁政策調整,堅持“岸巡海查、重點防控、區域盯守”,從嚴從重打擊漁船違規出海捕撈行為,休漁期間共查獲違規漁船493艘、罰款387余萬元,比上年增長一倍,今年伏休成效明顯,開捕后漁獲物明顯增多,螃蟹、對蝦、帶魚、鯧魚等經濟海捕產品品質更優、價格更低。嚴格落實捕撈漁船“雙控”管理制度,爭取國家漁船拆解經費3.5億元,通過“禁、廢、轉、改”,推進漁船“小換大、舊換新、木換鋼”,重點扶持150馬力以上漁船更新改造和建設,拆解漁船114艘、報廢功率2900千瓦,更新改造漁船84艘。二是漁業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向好。組織漁業安全生產百日攻堅、隱患排查等專項治理行動,集中開展漁船非法載客、休閑海釣船等專項整治,依法沒收、拆解涉漁“三無”、套號、假號船舶20艘,組織全市漁業安全培訓9期、培訓4000多人,漁業安全生產保持平穩向好態勢。嚴格執行國家漁業油價補貼政策,申報審核漁船4504艘,發放油價補貼資金1.35億元,補貼發放率達100%。認真落實政策性漁業保險,漁民入保率達95%,漁民人均保額48萬元。三是水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突出監管責任化、生產標準化、抽檢嚴格化,新創農業部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2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3個,總量分別達到109個和126個。加大水產品質量抽檢覆蓋面,對全市國家級種業示范場及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監管率100%,年內完成水產品抽檢995批次,合格率達到99.7%,確保讓市民吃得綠色、安全、放心。
在去年“三民”活動中,我局共征集市民意見建議17條,全部按期辦結,加強膠州灣保護等建議最終進入決策程序得到落實,海洋環境損害指標納入全市綜合發展考核。市民的意見建議,讓我們倍感“護海興漁”這份責任的壓力,更是我們持續改進工作的動力。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距離市民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由于近海捕撈強度過大,漁業資源衰退情況沒從根本上扭轉;海洋生態雖有好轉,但赤潮、綠潮仍然時有發生;海上管理薄弱,違法侵海案件屢禁不止;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堅持把傾聽群眾呼聲、接受市民建議作為改進服務水平、提升發展能力的重要抓手,努力了解群眾需求,積極改進作風,著力補齊短板,用更科學、更有效的管理方法,讓青島的海水更清、海灣更美,想更多的辦法、拿出更有力的舉措,讓青島的水產品更豐富、更安全!
[來源:信網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