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年“吸水”84立方米!青島首條海綿道路雨中“過關”
5月4日,全市首條海綿城市改造樣板道路——文昌路在雨中經歷了竣工后的首次“小考”:人行道上,雨水瞬間下滲;道路兩側綠地基本“吸收”了周圍匯集的雨水……
文昌路的人行道透水地磚不積水
文昌路雨水處理流程圖
位于綠化帶中與雨水市政管網相通的溢流井
2016年,李滄區西北部25.24平方公里成為青島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唯一試點區域后,去年年底至今年4月,李滄區建管局對文昌路(金水路——文安路段)進行了“海綿改造”,通俗的講,要建成一條能”喝水“并且蓄水的道路。
“根據青島市年平均降水量測算,這條路一年的’吸’水量要達到84立方米。”項目技術人員林宏偉對此表示,“文昌路的金水路——文安路段南北長約660米,經過改造后,已形成一個滲、蓄、滯、凈、用、排的海綿微循環系統。”
為什么選擇文昌路作為“海綿改造”的樣板路?“這條路的特點包含了青島市道路的典型特色,比如說,道路縱坡大,沒有非機動車道,綠化帶面積小,地下為花崗巖地質等。”李滄區建管局園林科賈春梅介紹,“下雨時,由于縱坡大,道路的雨水流速大,雨水流失快,大部分雨水不是直接流入城市雨水管網,就是在道路下游低洼處匯集,造成城市內澇。將文昌路定為海綿改造樣板工程,也是為后期全市開展海綿道路建設提供示范和參考。”
記者采訪了解到,文昌路進行了這樣的“海綿改造”:人行道改為透水人行道,雨水通過透水磚及道路結構層,可直接滲入到土基中,還原為土壤水;人行道綠地改為界石與人行道平齊的下沉式綠地,雨水可順著人行道橫坡流入綠地;人行道設有與下沉式綠地相通的橫向截水溝,攔截因流速過大而來不及下滲的雨水;綠化帶中設有導水槽,并隔一段距離設有石籠,當超過綠地雨水蓄滲容量時,多余雨水通過石籠、導水槽順著地勢向下傳輸,并通過下沉式綠地中的溢流井排入城市雨水管網,或者匯集到綠地中的雨水花園。
“綠化帶設置了植草溝,這里主要栽植芒草、千屈菜等耐澇耐旱植物,形成生物滯留帶;雨水花園主要匯集周邊綠地的雨水,利用植物和沙土的綜合作用凈化雨水。雨水花園下面埋設雨水調蓄、回用設施等蓄水模塊,雨水在此儲存,可存水22立方米,作為綠化灌溉、道路噴灑用水。”賈春梅說,“現在,文昌路就像是一條’會呼吸的城市道路’。雨天可以吸住水分,減少內澇,方便居民出行,晴天可以持續釋放水分,涵養地下土壤……青島是資源型缺水城市,開展’海綿改造’具有積極意義。”
據悉,文昌路海綿改造工程已于日前順利通過國家住建部的現場核驗。
相關鏈接:
2016年4月,青島市作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第二批試點城市申報成功,李滄區西北部成為青島市海綿城市建設唯一試點區域,該區域占地25.24平方公里。李滄區政府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三年計劃建設公共建筑類、住宅小區類、公園與綠地類、道路與廣場類、水系整治與生態修復類、管網建設類等258個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41個。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