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消費市場逐漸進入全年最紅火的階段。賣年貨的商家們忙著最后備戰,市民們也在計劃打算著該買什么年貨回家過年,這個春節的支出預算該有多少才合適,年貨怎么買才劃算?我們聚焦如何精明備年貨,聽聽有經驗的消費者們春節采購年貨怎樣做到又好又便宜。
作為中國最傳統習俗--備年貨眼下正被市民提上日程。近日,記者通過QQ、微信、電話等方式采訪了近50位市民,對于今年春節年貨的采購預算,多數家庭都在5000元以上,也有部分家庭的年貨預算達到數萬元,其中,食品和穿著類的花銷占比最大。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電子類產品、休閑保健產品也納入到年貨的范疇。
今年島城市民買年貨,預算多少?記者調查發現,對一個家庭而言,5000元的花銷預算已經稀松平常。在記者采訪的50位市民中,八成以上的家庭預算都在5000元以上,近半數的家庭預算在萬元左右,有不到一成的市民家庭預算達到了2萬至5萬元。盡管備年貨的預算與家庭收入密切相關,但從年齡分布來看,三四十歲的中青年人預算較高,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預算相對節儉。
開銷方面,無論花銷的總預算是多少,吃穿的占比最大。“過年的傳統就是吃好穿好,這部分的花銷肯定不能少。”市民徐偉這樣說。記者調查發現,肉食、干果、海鮮基本上是每個家庭的年貨必備。肉食主要是豬肉灌腸、豬蹄等豬下貨,雞類產品也是不少家庭的重要選擇;超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干果是過年必備,尤其是瓜子,被稱為全家團聚、朋友聚會的首選,但年輕人更鐘愛松子、腰果、夏威夷果這些干果。中國人的年夜飯餐桌上海鮮必不可少,所以提前采購魚蝦等海鮮是很多家庭的選擇。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不少年輕人把電子產品也列入年貨行列。市民曲先生就表示,這個春節他打算購置一部最新款的智能手機,算是犒勞辛苦一年的自己。
賬單 A
出場人物:許女士
家庭年收入:10萬以下年貨預算:5000元全為老人孩子
許女士和丈夫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收入不高,還有個上初中的女兒,原本生活就是精打細算,所以每逢過春節前也都會在心里做個年貨采購預算。“現在物價不低,過個春節怎么也得五六千的花銷。”許女士告訴記者,今年春節采購年貨她的預算是5000元,“其實這些錢基本上都是花在老人和孩子身上。”
許女士給記者掰著指頭算了起來,給孩子的置裝費以及給雙方父母準備年貨的開支比較大。“孩子大了,對自己的外貌要求比較高,所以孩子一身新衣、新鞋下來就得一千多元。”許女士告訴記者,他們還得給雙方父母準備年貨,按照往年的習慣,豬肉灌腸、生熟牛肉等肉食以及干果、花生油都由他們來準備,差不多也要一千多元。另外,還得給自己家里準備一點年貨,但是今年不打算準備太多,除了碗碟、筷子這些必須添加的家居用品外,肉、菜、海鮮、水果、干果、零食都各準備一點,不能超標。
“去年買的灌腸吃了大半年才吃完,今年不敢這樣買了。”許女士說,受父母的影響,每年她都會備足年貨,臘肉香腸、水果、蔬菜、零食餅干樣樣都不能少,“照我媽的說法最好是把年貨備齊,過年期間什么都不要買了。”許女士每年春節在吃上面花費都接近2000元,但買來的大量年貨最后都成了負擔。蔬菜水果放久了都不新鮮,灌腸大半年才能吃完,還有一些零食忘記吃放久了也過期了。“今年我和孩子他爸商量好,總量控制,給我們自己家買吃的不能超過1000元。”許女士表示,今年一定嚴控食品采購。另外,許女士透露說,由于服裝的價格比較高,今年春節她和老公的服裝開銷就要控制了,原則上只給她自己花1000元左右置辦一件外套和一雙鞋,這樣總開銷就能控制在5000元左右。
賬單 B
出場人物:蔣潔
家庭年收入:25萬年貨預算:回鄉探親得萬元
蔣潔和妻子雖說是這個城市的白領,收入挺富足,孩子也才一歲多,但提起春節花銷還是顯得有些頭疼。蔣潔和妻子都不是青島人,每年春節回家過年各種年貨都會塞滿整個后備廂,甚至連后車座也擺得滿滿的,這筆開支自然不會少。
“一年回老家也就一兩回,趕著春節回去,東西少了父母在親朋鄰里前面面子也過不去,所以我們春節備年貨至少得花萬元。”蔣潔告訴記者,過春節對他們來說既期盼又勞累,大把花錢不說,絞盡腦汁給雙方父母準備心儀的年貨更累人。因為雙方父母都在農村,平時也不大舍得給自己和家里花錢,所以春節家里所需樣樣都是蔣潔小夫妻給打點。今年春節,蔣潔預備買10盒肉食禮盒,回鄉給父母還有七大姑八大姨分一分;還有酒、糖果、海鮮等年貨。蔣云說,這些東西算下來就得4000多塊錢。
除此之外,她今年還打算給雙方父母置辦一身衣服,差不多得一兩千塊錢;還想給父親換個大屏的智能手機,給婆婆買個測血糖的儀器,又是1000多元。蔣潔說,她去年春節就沒怎么買新衣服,今年春節她打算給自己和兒子置辦一身衣服。現在服裝鞋帽的價格真不低,最后還是花了不少。
賬單 C
出場人物:喬先生
家庭年收入:百萬左右年貨預算:品質年味三五萬
經營內衣批發生意的喬先生一家收入比較可觀,在準備年貨上自然也是“不差錢”的節奏。當記者問到今年預備多少錢備年貨,他表示,要想過個比較體面的春節,備年貨花個三五萬元是比較正常的開支。
“一雙兒女分別上大學和初中,以往過個春節花在他們倆身上的置裝費就得幾千塊。今年兒子提出要換個新款手機,女兒說要換個電腦,這兩樣又得一萬塊錢。”喬先生表示,過年家里肯定要準備吃的、穿的,給雙方父母那邊也會備一份,一般一萬塊錢就夠了。其中,父母那邊大的開銷就是好一點的白酒和質量上乘的海鮮,自己家里則是紅酒、海鮮。喬先生說,自己和妻子的新年衣服差不多要花一兩萬,他順便也給自己換個新手機得6000多元,“反正很多消費開支都會借著春節這個檔口來實現,誰叫這是過新年,好像忙活了一年下來,什么都得在這個時候換新的,確實壓力不小。”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王婷
變遷
什么是年貨?
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曰“年貨”。備年貨是讓過年時有一種從頭再來的感覺,買新衣、買新鞋、吃大餐、買年畫、買春聯、買窗花等都是年貨必備。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資比較缺乏。為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樂,家家戶戶在節前10天左右準備年貨。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果,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當下,市場商品極大豐富,年貨的概念變得難以界定。有民俗專家認為,辦年貨也正在成為一種儀式,讓人在忙碌的喜悅中感到年的到來,在瑣碎卻溫暖的儀式里,傳遞脈脈溫情。年貨也成為釋放消費沖動后,為自己增添的一份好心情,年貨映射出的是物質生活小康后的精神愉悅。
支招
錯時備年貨
商超買手提示,上班族如沒有時間一次買全所有年貨,不妨踏準節拍錯時購買,這樣反而可能更省錢。買手給出的采購順序建議是——衣帽鞋襪、糧油醬料、酒水茶飲、堅果炒貨、糖果糕點、雞鴨魚肉、瓜果茶點。理由是:過了元旦春季新款已上市,冬款也邁入折扣區,此時為春節添置衣帽鞋襪正當時;進入臘月,各大超市糧油醬料等生活必需品,紛紛加大促銷力度爭奪市場,食用油頻頻降價后,又打出了折扣讓利的招牌,同時買贈促銷空前給力;一般白酒零售價春節前開始觸底并伴有買贈活動,還有堅果炒貨也最好春節前兩周購買,既實惠又能吃到最齊全的品種,還能保證品質;春節前一周,就可在各大超市開始采買雞鴨魚肉;而新鮮瓜果蔬菜則可隨時吃隨時買。
算清折扣賬
“滿299元返300元禮券”、“滿1000元送1000元服飾”、“滿900元減300元現金”……歲末,島城各大商場再度掀起促銷狂潮,各種大力度的“滿減”、“滿贈”以及直接打折等折扣方式層出不窮,讓不少消費者直呼霧里看花,算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得多少實惠。
商超買手提醒市民,一般來說,商場直接打折是最實誠的做法,無論五折、六折還是八折,這個折扣的“理論值”都能完全享受到。但返券和返現含金量就要低一些,如“251元返151元券”是理論上打了六二折,“滿100元返40元現金”理論上相當于打六折。但多數顧客做不到精打細算,很難剛好湊夠目標值,最終無法享受到這個折扣。如果市民購買了一件120元的衣服,參加滿100元返現40元,其實只享受到八折優惠。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