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自拍 校园 亚洲 欧美 另类,亚洲一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又污又黄在线观看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強化數字素養 駐青高校發展重心向人工智能領域傾斜

原標題:研發垂直領域大模型、打造通識教育課程、強化師生數字素養……越來越多駐青高校將發展重心向人工智能領域傾斜

讓人工智能“有效運用”“人人可用”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這一變革不僅影響著經濟和行業格局,也深入到教育領域。國家近期出臺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強課程體系改革,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已成為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答題”。當前,越來越多駐青高校開始將發展重心向人工智能領域傾斜,通過研發垂直領域大模型、打造通識教育課程、強化師生數字素養等形式,為教育變革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聚焦垂直領域推出大模型

近日,由山東大學打造的“山大智能助手”面向該校7萬余名師生正式上線,首周用戶量便超7500人。無論是學習生活、辦事服務,還是政策咨詢、個人成長,都可以通過互動對話等方式,24小時咨詢AI智能助手。這不僅是高校科研實力的有力彰顯,更是高校借助人工智能推動教育變革、助力學生成長的生動實踐。

“‘山大智能助手’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了個性化的AI學伴。”山東大學教授陳竹敏向記者介紹了AI大模型的功能之一:學生將想要閱讀的論文批量上傳,大模型首先會展開自主學習,待學習進程結束,學生就能以對話的形式與模型交互,獲取上傳論文的核心內容、創新點以及論文之間的內在關聯等信息,極大地提升了學術資料的研讀效率。

“山大智能助手”研發耗時7個月左右,初期上線34個智能助手,涵蓋通用大模型、服務咨詢、快樂成長、學習生活、管理辦公以及教學科研六大模塊。“上線前我們進行了充分測試,目前每個模塊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5%以上。同時,我們也在對智能助手2.0版本進行功能擴充,預計增加4至8個功能,比如為教師進行科研畫像、為學生進行學習畫像、通過人工智能幫助教師進行文件管理等,為師生在山大的科研和學習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AI賦能,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提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效率和效果。”陳竹敏說。

大模型是指擁有超大規模參數、復雜計算結構的機器學習模型。記者了解到,與通用大模型相比,如今不少駐青高校開始嘗試構建教學科研垂直領域大模型,以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推動教學科研創新,以教學科研垂直場景助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實現雙向奔赴、互動賦能。

比如,青島農業大學發布的新農科教育教學大模型,具有農業特色知識圖譜展示、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虛擬實踐教學、智能農科實驗輔導、智慧農場數據分析等功能。在教學場景方面,已逐步應用于智慧農場、智慧牧場和虛擬仿真實驗等教學場景,特別是在智能農機操作、動物醫學實踐、植物病害診斷等方面應用效果良好。在理論教學方面,主要使用場景集中在教師教學輔助上,例如幫助教師更高效地設計課程內容和整合教學資源、通過AI進行學情分析等。

青島理工大學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課程大模型,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課程學習,構建包含智能導師、智能助教、智能學伴的全流程AI教學智能體助手體系,實現人與大模型相互協同的“人智協作”教學方式。大模型使用課程建設及教學過程中采集構建的數據進行訓練,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詢問課程相關的問題,實現“一對一”的個性化學習。

人工智能通識課進入本科生課堂

當前,越來越多高校從無到有創設了“人工智能”專業,2024年起,人工智能通識課也陸續走入多所高校本科生課堂。這無疑是在傳遞一個信號:通識課其實并非專指某一門課,而是根據培養要求、隨著學生專業學習的深入而層層遞進的課程體系,本質上關注和聚焦學生的成長與未來需求。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已經使人類的教育模式從經驗模仿教學范式、計算輔助教學范式、數據驅動教學范式,延伸到了新的數字智能教學范式,從千人一面的‘照本宣科’走向千人千面的‘因材施教’。”在陳竹敏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倒逼傳統教育的變革,當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應實現“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主要是面向人工智能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陳竹敏介紹,2019年,全國首批35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專業獲批設立,山東大學位列其中。2024年5月,山東大學與浪潮集團聯合成立了山東大學浪潮人工智能學院,由該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下設的人工智能專業“升級”而來。同年秋季學期,該學院已完成首批80名本科生的招生工作。“對本科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打基礎。我們采用目前最新的人工智能培養體系,從數學基礎、編程基礎、計算機基礎、人工智能基礎,到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類腦計算,再到現在比較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體、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在課程教學中都將有所涉及。”陳竹敏說。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在學校內部體現的是學科交叉,通過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培養學生的數智化思維,推進人工智能同傳統學科的相互賦能,帶動傳統學科向智能化、智慧化發展。陳竹敏告訴記者,為推進“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學院后續計劃根據不同學科專業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一年級以數學基礎和計算機基礎等為主,讓學生對計算機知識有初步掌握;二年級設置人工智能基礎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導論、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三年級將會針對不同學科開設不同課程,比如,醫療學科后續會設置醫療輔助診斷等內容,文科開設智能國家治理、智能考古等,真正體現學科交叉。”而“人工智能+”在校外的人才培養,則重點體現在產教融合方面,“目前,我們正在同海信集團、青島地鐵等企業密切合作,通過打造智能電視大模型、智慧城軌大模型等,持續推動聯合科研創新和技術攻關,聯合培養具備全球視野、面向未來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陳竹敏說。

教會學生與大模型有效對話

人工智能進入大學通識教育,意味著它已成為人們學習、研究和工作中的通用技術,運用人工智能成為人人需要掌握的能力。

“從教學改革角度來考慮,在當下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越來越普遍的時代,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大模型,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提問的能力。”在青島理工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副院長周煒看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斷迭代升級,培養學生與大模型有效對話的能力,已成為人工智能教育的關鍵任務之一。2023年秋季學期開始,青島理工大學以周煒為負責人的課程團隊整合產業前沿科技成果,依據高校人才培養規律,在本科生中率先建設并開設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課程,迄今為止已經完成三輪教學實踐。“我們的課程就是教會學生在問答的過程中去訓練數據,并依托獲取的數據形成垂直領域的大模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后面上這門課程的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領域知識。同時,我們也會聚焦市場需求,教授學生如何用大模型進行智能軟件開發、驅動智能體等,真正做到學用結合。”周煒說。

人工智能進入大學課堂,除了培養學生,更啟動了學科的新陳代謝和師資的迭代升級。與高校紛紛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同步,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也被鼓勵在教學中引入AI技術。

青島農業大學英語課程《黃河文化概況(英)》2024年秋季學期最后一堂課上,教師席曉要求學生們圍繞本學期所學內容完成一篇課程作文,有趣的是,席曉讓學生們使用本學期學會的大模型輔助寫作,“但需要大家將和人工智能對話的過程進行保留,包括如何運用課上所學知識對內容進行不斷修正、優化等。”

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深刻重塑社會運行與生活方式的時代背景下,持續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數字素養,已然成為教育領域的關鍵任務。“一直以來,學校通過項目、評比等形式,不斷倡導教師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更多教學場景當中,也是希望向老師們發出一個信號——提升數字素養,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時代。”青島農業大學教學研究科科長牛婷婷告訴記者,學校要求教師對人工智能引入不能過于形式化,比如只是讓學生單純查詢某一問題,而是要通過教學設計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信息的系統運用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此外,為了讓新生在入學前具備基礎的智慧化學習能力,更好地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2025年,青島農業大學還將面向新生開設《大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術》前置課程,其中包含廣泛的數字素養提升內容、人工智能基礎支持及人工智能輔助學習技術等。“前置課程打下基礎,通識課、專業課強化應用,學生們的數字素養和人工智能素養會有很大提升。”牛婷婷說。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5 02/10 07:33
· 來源 ·
青島日報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