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親子作業,還是適度點好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關于親子作業的話題近來甚囂塵上。
今天孩子的成長,更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家長再拿過去把孩子交給老師就當“甩手掌柜”的經驗來看待今天的教育,顯然不合時宜。家長也要與時俱進,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應對新的挑戰。教育專家說,家長并不是簡單地陪孩子完成作業,更是在共同學習中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督促孩子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永遠是學校教育的前提,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撐,中國的現狀決定了我們是大班化教學,個性化教學是缺失的,而個性化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總之,親子作業也是督促家長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再好的學校教育都抵不了家庭影響。
換言之,孩子當然要陪,但那些流于形式,徒增家長負累的活動,是不是一定必要呢?從家長的吐槽中可以看到,個別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已經超出孩子的學力要求,也超出了家長的能力和精力的承受范圍。比如,要求孩子誦讀,還要配上曲調唱出來,然后由家長錄制視頻,上傳到“作業群”;比如各種類型的網絡答題,家長借助百度才能完成……家長說,最怕作業完成得不好或未完成,被老師在微信群中點名、批評,這時候壓力特別大。
不久前,寧夏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學生是完成作業的主體,教師是設計和評價作業的責任人,不得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家長代勞的作業。江蘇省也出臺意見,明確要求,不布置超越課程標準規定和學生學力要求的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推行每周無作業日。這些規定實際上都是在明確家校之間的責任,讓學校的歸學校,讓家庭的歸家庭。適當的家庭作業總是好的,但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就成了家長的負擔了。為孩子與家長合理“雙減負”,親子作業還是少一點好。 郭菁荔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