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即墨經濟開發區拿下全省第一 "強"從何而來?
即墨經濟開發區核心區全景圖。
即墨經濟開發區市政道路。
山東全省13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最強者在即墨——日前,省商務廳發布2016年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綜合評價情況,即墨經濟開發區高居榜首。核心區內工業用地規劃少,帶動性強的大項目無法落地,受制于此不利因素,即墨經濟開發區之強,到底從何而來?
核心區“老樹開新花”
獲批于1992年的即墨經濟開發區,初始定位便是經濟建設的主戰場,肩負著探索新舊動能轉換路徑的使命。
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即墨經濟開發區集聚著上千家本土及日韓投資的中小企業,主要從事服裝、紡織、電子、機械等行業。這些傳統制造企業曾是當地經濟的“頂梁柱”。但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經濟形勢的改變,部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夠,有的生產規模大幅縮減,有的破產轉行,一些閑置土地廠房開始出現。
面對發展困局,即墨經濟開發區意識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新的發展方向。為此,即墨經濟開發區聘請“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領銜的雅思柏設計事務所、上海麥塔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和新加坡裕廊城市規劃咨詢有限公司編制整體概念性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圍繞國家供給側改革和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即墨經濟開發區將目標鎖定在“環渤海新經濟聚集區、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引領區和山東省營商環境示范區”,27.7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則逐漸弱化第二產業,打造“城市發展新中心、城市中央商務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高端生態居住區”。
前行坐標調校后,2017年即墨經濟開發區立即著手有序回購閑置土地。截至目前,開發區核心區范圍內已經投資7.2億元,通過有償回購、協議回收等方式,成功盤活十余宗近1000畝閑置土地,拉開了“騰籠換鳥”的大幕。
據即墨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黃祖超介紹,這些回收土地正陸續按照土地用途規劃被賦予新的動能,煥發新的活力:13棟總部大樓拔地而起,互聯網工業創新中心、中國·青島國際(生物谷)健康產業先行試驗區、樂都城國際音樂谷、青島農商銀行財富中心等大高新項目接連落戶,總部經濟效益初顯;收回核心區內300余畝閑置土地,用于市政道路和公建項目建設,“七縱九橫”主路網基本建成,龍泉湖公園、盟旺山公園于2015年五一開園,提升了城市品質……截至2017年底,開發區核心區已累計完成各類投資170億元,市民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等20余項重點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高端服務、健康醫療、信息保密、現代金融、音樂文化、智能制造與新材料等現代服務產業加速聚集。
3D打印創新應用基地,便是開發區閑置土地上開出的一朵“新花”。2017年6月,開發區以7500萬元的價格,收購青島華紡紗布有限公司20.9畝閑置廠房,轉予青島三迪時空集團,建起國家小微企業3D打印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本次收購一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了陷入困境中企業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解決了重點項目因土地指標限制、建設周期長等短期內無法落地生根的情況,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陣地。”三迪時空集團董事長李培學說。
“飛地經濟”積蓄新動能
核心區逐步淘汰二產、發力三產,但一個現實問題橫亙眼前: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產業項目紛至沓來,開發區如何接得住、放得下?為此,即墨經濟開發區在對核心區進行“二次開發”的同時,放眼區外廣闊天地,于2016年底提出“區外園”的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努力拓展發展空間。
3月5日,半島記者來到位于即墨區北安街道的智能裝備產業園,工地上彩旗招展、溝坑遍布,顯然已開工建設。這是即墨經濟開發區的“飛地”園區之一。該產業園總占地面積190畝,其中包括開發區收購的120畝閑置土地。據開發區經濟發展部副部長王鵬介紹,與其他產業園區不同,開發區的“飛地”園區不僅要建現代化標準廠房,還將按照企業實際需求定制廠房,目前正在建設的便是為海隆汽車裝備制造定制的2棟廠房。
“我們項目是做汽車零部件的,大型設備機械手臂操作,動輒生產千噸配件,對廠房的高度、承重都有很高要求。園區根據需求量身定制廠房,讓我們省下了一大筆二次廠房建設費用。”海隆集團副總經理傅鍵表示。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以前經驗,廠房建設、土地租賃等費用全部加起來,啟動一個項目差不多需要3億到5億元,企業一次性掏這筆資金,勢必影響項目之后的產業升級;而有了開發區提供的“量身定制”廠房,企業只需繳納廠房租賃費,按簽訂20年的合同、每年費用600萬元計算,平均每年節省1800萬到3000萬元,省下的這筆錢可以更多投入到項目智能升級上。
目前,即墨經濟開發區兩個“區外園”已于去年11月同步開建,一個是以機器人產業為主導的北安智能裝備產業園,另一個是以大數據產業為主導的金口大數據產業園,兩園區總投資16億元。早在開工建設前,國家專用集成電路試驗平臺、國購機器人中心、海隆汽車裝備制造等6個大項目便已簽約落戶。預計今年10月,兩園區將同步竣工,年底前投入使用。
“跨區布局、聯動發展的飛地經濟模式,不僅破解了飛出地發展土地之困,而且也將為飛入地提供每年上千萬元的稅收收入。”即墨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主任劉偉表示,開發區將把兩個產業園打造成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標桿產業園。
體制創新提速增效
新舊動能轉換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各類資源要素的重組整合。作為全省開發區首批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單位,即墨經濟開發區先行先試,以管理創新推動區域建設跑出“加速度”。
鑒于工程建設、招商引智、金融投資等一線任務艱巨,開發區主動爭取即墨區委區政府支持,于2017年5月調整理順了管理體制,變身“純經濟功能區”——開發區承擔經濟發展、招商引資、規劃建設任務,其余社會事務則交由屬地街道負責。“這種調整,理順了開發區與行政區的職權關系,剝離了開發區的社會管理職能,從而保證所有人員凝心聚力抓好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藍色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主任解選本表示。
剝離了社會職能后的即墨經濟開發區,在具體部門設置上也向為經濟建設服務靠攏:2017年,即墨經濟開發區啟動事業部制改革,將原來的24個部門壓縮至17個;今年2月,在全區率先啟動“大部門制”改革,部門數量由17個繼續壓縮至7個,通過縮減后勤人員,充實一線建設力量,其中后勤人員數量由37人壓縮至24人,全部充實到工程建設、招商引資、金融投資等一線部門。
此次改革后,開發區管委7大部門全部集中在一棟辦公樓,結束了以往分散辦公的局面;建起扁平化管理架構,分管領導擔任部門長,直接靠前抓項目,做到“領導在一線指導,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
對于改革前后的變化,即墨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黃祖超深有感觸:以前招商部門只負責引進項目,簽約后就再也不管了,企業要自己去跑規劃、建設、環保等各種手續,現在管委會一個部門負責到底,從初次見面洽談一直到最終建成投產;以前干一件工作要層層匯報審批,至少經歷經辦人、部門長、分管領導三個層級,現在分管領導直接擔任部門長,決策和執行效率更高,更利于建設、招商各項工作提速增效。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通訊員 呂棟 曲芙蓉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