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億標注新高度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市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全市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經濟質量效益顯著提高,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快,改革開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民生保障和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
當然,數字最有說服力。2016年,全市經濟總量一舉跨過萬億元大關;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7:41.6:54.7,實現持續優化;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取得重要進展,圍繞沿線重點國家、重點領域建立72個總投資達200多億美元的“一帶一路”經貿合作重點項目庫,其中35個項目開工建設;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00萬戶;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躍升33個位次;國家級創業孵化載體數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增幅均居副省級城市首位;民生投入比上年增加103億元……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屹立山巔,方見天地壯闊。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局面,全市上下堅持系統謀劃與精準施策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協調,優化存量與引導增量相呼應,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創新相促進,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續寫出青島經濟的精彩華章,為“十三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三中心一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穩中求進,“穩”中展現“新強態”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強調,要打造青島經濟“新強態”,勇做發展的領頭雁、排頭兵,搶抓好牌、打出好牌。
打造經濟“新強態”,我市穩中求進,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在“進”上多發力。
2016年,全市上下以速度穩、結構優、動力新為目標,目標堅定明確,步履鏗鏘有力,措施精準得當,最終換來的,是各項經濟指標光彩熠熠——
全市經濟總量實現10011.29億元,增長7.9%,超過了全國6個省級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479.61億元,對宏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三二一”產業結構體系愈加穩固;固定資產投資達7454.7億元,占全省的14.2%;財政收入突破1100億元,占全省的18.8%,五個區市財政收入超過百億,在全省“百億方陣”六席中占據五席;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實現2515億元,占全市GDP比重超過四分之一,2012年以來年均增速16%。
穩中有進,得益于大項目拉動、大企業帶動。
近年來,我市大項目建設的力度和強度之大前所未有。2012年至2016年,全市共安排702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28萬億元,其中投資100億元以上的項目26個。截至2016年底,702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當期完成投資7500多億元,完成投資占同期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25%以上。
在中車四方股份、海爾、海信、雙星等大企業和一汽-華東基地、董家口港區、青島國際郵輪城等大項目引領帶動下,我市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壯大。2016年,全市十條新型工業千億級產業鏈、十大新興產業、十個現代服務業千萬平米工程紛紛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十條新型工業千億級產業鏈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75.7%,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軟件產業規模翻了兩番并跨上千億元臺階,產業結構一騎絕塵向中高端邁進。
穩中有進,消費充分發揮了“穩定器”作用。去年我市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104.93億元,市場規模穩居全省第一,增速五年來首次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高于全國的增長水平。汽車消費、網絡消費等持續升溫,銷售高速增長。僅全市51家開展“網售”業務的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法人企業,就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60%,成為推動市場繁榮的積極力量。
穩中有進,對外貿易的表現不遑多讓。2016年,青島出口強力企穩回升,全市出口額2821.91億元,增長0.2%,高于全國2.2個百分點,是計劃單列市中唯一實現連年增長的城市。實際到賬外資70.02億美元,增長11.3%。
穩中有進,更體現在民生持續改善。去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68萬人,增長2.7%。全市安排民生支出973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高達72%。
科學謀劃,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青島轉型升級主旋律。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指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重點做好“減量、增量、存量、變量、需量”五篇文章。
去年以來,我市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學謀劃、精準施策,邁得開步、忍得住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互聯網+”“海洋+”“國際化+”“標準化+”共同發力,“一谷兩區”等重要載體加速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各個領域取得突破、拓出新路、成效顯著。
老城區企業“騰籠換鳥”取得重大進展。全市已有111戶企業啟動搬遷,67戶企業搬遷竣工,100戶企業老廠區實現關停。
去產能穩步推進。2016年,全市“產能過剩”行業產品產量下降,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達到81%,處于79%-82%的合理產能利用率區間。
去庫存效果明顯。房地產去化周期處于合理區間。截至2016年底,全市新建住房庫存去化周期為8.5個月,較年初縮短4個月。
降成本效果良好。去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8.2%,同比下降0.5%;為企業減負100億元,規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84.1元,下降0.25元。
補短板持續發力。2016年,全市脫貧攻堅、環境治理、棚戶區改造等補短板工作均取得重要進展。在脫貧攻堅方面,去年市定標準建檔立卡的10438戶、25984人全部脫貧。在環境治理方面,全年PM2.5下降11.8%,PM10下降9.6%,二氧化硫下降28.6%,二氧化氮下降3.0%;膠州灣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1%,比2015年提高6個百分點。在棚戶區改造方面,去年啟動棚戶區改造6.05萬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000戶,全部完成年度計劃。
埋頭耕耘,必有收獲。
叩關百遍,必有回響。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不斷加快,我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4.7%,海洋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大幅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高端創新資源加快向青島集聚;全域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一谷兩區”等重點區域加快崛起,藍色高端新興產業特色日益突出;民生質量得到改善,一年間提高15項民生保障標準,新增6項民生保障事項,擴大3項民生保障范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和優良率均居全省前列……
創新驅動,釋放出巨大“紅利”
“誰注重創新,誰的日子就更好過。”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多次強調。
創新,是2016年青島經濟的關鍵詞。
去年以來,青島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承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和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任務的城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又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速駛入“創”時代。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擁有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7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11家。2016年,全市發明專利授權6561件,增長26.9%,增幅居副省級城市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906件,增幅居副省級城市首位;技術交易額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04億元,同比增長16.3%。
截至去年底,我市瞄準藍色、高端、新興產業,組建各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68家,智能機器人、海洋裝備材料等一批項目獲得國家專項支持,新型航空潤滑材料、超高壓電纜制造等一批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產業鏈、技術鏈全面走向高端。
創新驅動,使我市的“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建設結出豐碩果實,青島創客大街、五四創客城、盤谷創客空間等12個創業街區已建成并投入運營,千萬平米科技孵化器、千萬平米人才公寓等項目進展順利,簽約引進高等院校28所,高端創新資源引進取得新成績。
創新驅動,使我市新市場主體大量涌現,到去年年底,我市私營企業達31.7萬戶,增長14.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企業生產繼續保持領先發展態勢,增加值增速為10.6%,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3.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我市去年每月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5萬戶,按每月22個工作日計算,平均每天新增750戶;銀行機構開戶數量顯示,2016年單位開戶63萬戶,個人開戶91萬戶,充分顯示出大眾創業的澎湃熱情……
創新釋放出巨大“紅利”,有力支撐了經濟轉型升級。
創新發射出強烈“信號”,全面吹響了攻堅克難號角。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青島再跨越,未來更可期。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對于今年的經濟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提出了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宏觀政策和重大舉措。我們要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繼續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本土優勢,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努力推動青島經濟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繼續走在全省、全國前列,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