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海岸新區打造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青島模式"
2013年2月,我國首艘航母駐泊古鎮口軍港后,青島市委在軍港所在地——青島西海岸新區規劃建設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西海岸新區著眼率先主動融、高效融、雙向融、暢通融,先行先試、創新示范,努力將古鎮口打造成全國深度融合發展樣板區、靠前綜合保障示范區、陸海統籌特色海軍城。
伴隨戰略母港崛起,在古鎮口周邊陸域178平方公里、海域650平方公里區域,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打造特色海軍城,成為軍地雙方的高度自覺,思想感情融為一家人,目標追求融為一個夢,發展布局融為一盤棋。示范區設立以來,按照使命共擔、軍地共商、產業共融、科教共興、設施共建、后勤共保的思路,積極探索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方式,打造軍民融合的“青島模式”。
海軍公園航拍圖。
創建國家級軍民融合
創新示范區
青島西海岸新區是國務院批復設立的第9個國家級新區,是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和陸海統籌發展試驗區,也是已批復的19個國家級新區中唯一被賦予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功能定位的新區。
一出膠州灣隧道,在漓江東路路邊的宣傳牌上,幾個大字非常醒目:“建設軍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的美麗新區”。既有軍,又有民,軍民融合,在新區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古鎮口示范區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幾何中心位置,是承接軍民融合創新的主要平臺,規劃陸域面積17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6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54公里,先行啟動區20平方公里,戰略定位為深度融合發展樣板區、靠前綜合保障示范區、陸海統籌特色海軍城。
近幾年來,圍繞提升戰略母港綜合保障能力,古鎮口示范區以青島市全域資源為依托,主動承擔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海洋強國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創造性地規劃建設“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裝備技術保障、軍地人才培養和軍隊社會化保障”四大中心,產業發展向“藍高新”全方位提升,裝備技術保障向“海陸空”全要素拓展,人才保障向“軍地校”高層次邁進,軍隊社會化保障向“軍政企”多領域覆蓋,示范區面貌日新月異。目前,示范區正在創建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海軍公園。
向古鎮口示范區
下放76項管理權限
軍民融合發展是興國之舉、強軍之策。實現軍民融合,西海岸新區率先從體制機制層面入手,創新協商、規劃、政策機制,破除軍政二元分離的體制障礙,探索建立統一領導、軍地協調、上下聯動、需求對接、資源共享的體制機制,促進軍地協調發展、雙向一體運行,形成軍民融合發展的合力。
2014年,西海岸新區在全國率先建立軍地共商、協調議事的軍地聯席會議制度,由駐軍部隊首長和地方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輪流主持召集,每年召開一次,形成長效機制。截至目前,軍地聯席會議研究決策示范區總體規劃、社會化保障等重大事項和涉軍議題20余項。
此外,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的宏觀需求充分融入經濟社會整體布局之中,將古鎮口建設工程納入新區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海域使用規劃,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多規合一”、統籌建設,實現富區、強軍、惠民相統一。
實現深度融合,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西海岸新區在創新支持和保障古鎮口加快發展政策方面,下足了力氣,圍繞行政許可、經濟建設等事項,向古鎮口示范區下放76項管理權限,基本實現古鎮口的事在古鎮口辦。
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一批批軍工科技項目
陸續簽約入駐
好風憑借力,筑巢引鳳凰。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有了好政策好服務,不愁引不來好項目。很快,一批批軍工科技項目陸續簽約入駐,“軍轉民”“民參軍”進程不斷加快,為新區軍工科技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動能,助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近日,在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軍工產業園的中科院輕型動力研發基地,基礎設施配套正在積極推進。該項目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投資建設,設立青島輕型動力研究所和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青島分所,建設國家輕型動力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要進行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設計,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唯一具有輕型發動機研發能力的試驗平臺。
據介紹,青島輕型動力研究所項目總投資5.5億元,占地100畝,主要建設400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和1.2萬平方米的試驗廠房。青島輕型動力研究所將重點開展小型渦噴、渦扇、渦軸航空發動機和其他陸用、海用輕型動力的研發、設計以及產業化,重點解決國內高端航空發動機的瓶頸技術問題。
目前,研究所正在建設兩萬米高空的實驗研究平臺,通過地面的實驗裝置來模擬高空的實驗條件,進行發動機的高空實驗,近期將完工投入使用。此外,中科院輕型航空動力研發基地自主研發孵化的無人靶機市場前景廣闊。
像這樣的軍工科技項目還有很多。就在上月,總投資91.7億元的17個軍工科技項目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集中簽約落戶,項目涵蓋航空航天、軍工裝備、戰略新興材料、海洋科技、衛星大數據等領域,為該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再添新動力。
中科院輕型動力研發基地。
打造軍民融合
特色產業集群
產業發展向“藍高新”全方位提升,裝備技術保障向“海陸空”全要素拓展,人才保障向“軍地校”高層次邁進,軍隊社會化保障向“軍政企”多領域覆蓋。圍繞軍民融合這一特殊定位,古鎮口融合區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大力開展軍民協同創新,重點培育海洋防務與船舶海工裝備、軍民兩用信息技術、涉軍涉海新材料等6大產業,先后引進了中科院輕型動力研發和產業化基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海洋測試研發基地等涉軍涉海項目125個,總投資超過千億元,打造起軍民融合特色產業集群。
此外,引進5個院士工作站和16個國內頂尖國防創新團隊,以及海洋國家實驗室、國家級海洋探測裝備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海洋物探及勘探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一批國字號、軍字頭協同實驗研發載體,將青島軍工科研和軍工產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這些遍地開花的項目,已經越來越顯現出其帶動優勢。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推進電機等一批尖端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三體超高速船、艙室環境工程、海洋新材料領先全國并實現軍民兩用。全自動化船體表面清洗機器人,船體水下部分清洗作業效率提高80%。民營企業海洋新材料科技公司正牽頭制定領域內國家軍用標準。
實現軍地人才
培育深度融合
良好的投資環境只是吸引人的第一步,對戰略定位為深度融合發展樣板區、靠前綜合保障示范區、陸海統籌特色海軍城的示范區來說,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規劃建設占地11平方公里的大學科教園區,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校區、中國海洋大學黃島校區等8所高校,在古鎮口設立分校或機構,建立了軍地聯培聯訓平臺,并將為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人才支撐。推動海防重鎮與國防名校緊密結合,國防大學在古鎮口設立軍民融合青島研究院和現地教學基地,與青島市聯合主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高端論壇。
海軍航空兵訓練基地在古鎮口設立信息化教學實踐基地,搭建海軍士官就近培訓新平臺。建設國內航海類院校首個校際共享航訓碼頭,按照市場化運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軍地各類人才提供海陸綜合訓練、風帆訓練等訓練平臺。
示范區充分利用地方現有高校資源,不斷拓寬軍地人才儲備和交流渠道,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軍地合力培育軍事人才,實現軍地人才兼容發展。不斷深化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路子,推動部隊和學校、艦船裝備承研承制單位進行戰略合作,創新建設全國首家“軍地人才培養中心”,開展軍地通用專業培訓,已承訓艦船管理、系統檢測、設備維修等軍隊新裝備保障人才4000余人次,為部隊節約成本80%以上,使部隊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入核心戰斗力建設。打破軍地人才培養的體制壁壘,實現商船海員和海軍艦員學歷與技術資格互認,為官兵職業規劃和長遠發展拓寬道路。
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
結合部隊需求走出
軍民融合新路子
目前,在軍民融合發展上,國家支持社會優質資源利用渠道和范圍,提升軍隊飲食保障、商務服務等。著眼于增強對軍港的后勤保障能力,示范區組建了山東省首個軍民融合食品保障協會,與龍頭企業成立了軍隊社會化保障中心,建設集食品加工配送、水兵廚房、展覽展示、檢驗檢測于一體的軍港生活保障中心,政府出資補貼配建綠色軍供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港區70%以上食品蔬菜實現本土直供,不僅滿足了官兵的食品保障需求,也拉動了地方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
此外,創建裝備技術保障中心,形成近百家艦船承研承制單位協議合作格局,不僅構建了海陸空一體化裝備技術保障體系,也帶動了青島船舶制造、海工裝備產業升級和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的崛起。
為解除官兵后顧之憂,出臺《關于加強古鎮口駐區部隊社會化保障的意見》,建立起覆蓋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食品供應、就業創業等領域,軍地統籌銜接的公共服務體系;示范區劃出專門地塊建設海軍公寓,財政為入住官兵提供6~10萬元的住房補貼,建成海軍社區、海軍幼兒園、海軍希望小學和軍地120醫療救護站,引入社會資本,規劃床位1500張的山東省首家民辦公益性軍民融合醫院、服務涉軍官兵子女的12年制青島啟德實驗學校(北師大附中)開工建設,家屬就業、子女上學、醫療服務等全方位無縫對接。
堅持基礎設施
軍地共建共享
按照軍需與民用一體、經濟與戰備兼容的原則,高標準推進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將軍港水電氣暖配套及環境整治、垃圾處理一并納入城市總體建設規劃和市政保障體系。軍地聯手申報青連鐵路,修改軍港專用線規劃,全線里程縮短40公里,節省大量國防投資,大幅提高軍事運輸效能。軍地雙方按照戰備標準,共同修建了10公里長的“三沙路”,實現了平戰一體。按照“三沙路”軍地共建模式,示范區正在籌建進港西路,高標準建設軍地通用綜合管廊、海水源熱泵供熱(冷)等設施。
此外,軍地聯合沿濱海一線建設國內首個紅藍文化交融的海軍公園,建設“釣魚疊嶂”“黃巖環秀”“大國母港”“南沙攬勝”“永興凌云”五大節點,安裝殲五、殲六戰機、水陸坦克、導彈、魚雷、軍用雷達、“科學一號”科考船等退役裝備22件,雕塑17件,彰顯軍民融合和海洋科技特色,獲批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正在申報全國國防教育基地。成為青島旅游文化的新地標。
如今,古鎮口由昔日的小漁村,已經蝶變為高端項目的集聚區、環境優美的海軍城、軍民協同創新的試驗場,將形成500億的經濟總量,成為西海岸率先藍色跨越的新引擎。
打造軍民融合
“青島模式”
通過近年來的實踐,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已經具備以下特點:一是靠前綜合保障。實現了由軍港社會化保障向陸海空裝備技術綜合保障的跨越。二是體制機制創新。做到了有機構,有平臺,有空間,有實踐,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三是涉軍涉海主題鮮明。以富國強軍為使命,以科教為引領,致力于走高端、做增量,主攻軍民融合技術和產業,推動軍工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
下一步,示范區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搶抓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實施和軍隊改革重大機遇,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軍民融合,加快建立軍地通用型人才培育體系,提升軍隊裝備技術和后勤保障能力,打造獨具青島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古鎮口,既有軍、又有民、軍民融合,既有陸、又有海、陸海統籌,既有海軍城、又有大學城、城城相融。在軍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古鎮口這艘軍民融合的航母,必將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大潮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 魏玉暖
[編輯:帛幼]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