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州實施新一輪綠色“噸半糧”工程三年行動
6月16日下午,隨著一臺臺聯合收割機開出麥田,德州市累計收獲小麥超過847萬畝,麥收基本結束。而此前,農業農村部在齊河縣召開黃淮海大面積單產提升推進會,總結推廣德州“噸半糧”產能創建的成功經驗,德州“噸半糧”模式向黃淮海地區大面積推廣。會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產糧地區要認真總結德州及各地‘噸半糧’產能建設的經驗做法,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走深走實。”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開國表示,德州市將深入實施新一輪綠色“噸半糧”工程三年行動,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拓展穩產豐產模式,強化技術裝備應用,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產業綜合實力,推動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
來自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18個省份的與會代表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深入齊河縣30萬畝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區進行實地觀摩。大家邊走邊看,給予高度評價。“把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落實得非常好,技術到位率非常高,應該說對于我們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創造了一個德州樣板。”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張吉旺說。
自2021年德州市啟動“噸半糧”創建以來,形成了部、省、市、縣、鄉、村“六級聯創”機制,落實“書記抓糧”黨政同責,市、縣、鄉三級設立“指揮田”,并通過創新推進政策集成供給、地力集成提升、技術集成改革、裝備集成應用,引領技術規程標準化、評價體系數字化、糧食生產法治化,逐步總結形成了“噸半糧”高產創建的“德州路徑”。2024年,全市130萬畝核心區平均畝產達1579.6公斤。齊河縣30萬畝核心區已經連續兩年穩定在“噸半糧”產能,也因此成為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示范縣。如今,德州市的目光聚焦在“推動核心區穩產豐產模式向300萬畝輻射區、600萬畝帶動區拓展,促進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
相對來說,輻射區與帶動區的耕地條件略遜于核心區,比如土壤鹽堿度高,離水源遠、澇洼地等。在將政策供給、地力提升、技術改革、裝備應用的集成優勢推廣的同時,想穩產豐產,也需因地制宜。
在齊河縣種糧大戶李建國的糧田里,他只需輕觸手機屏幕,田間智能噴灌系統便可將水、肥精準送達作物。相比傳統漫灌,這種模式可節水、節肥各30%,農藥使用量同步減少,用工成本也大大降低,一個人可以同時管控上百畝地。
而平原縣桃園街道魯望農業2萬畝小麥田里,雖然有著先進的大型指針式噴灌機,但今年的返青水選擇了大水漫灌。魯望農業負責人何石寶解釋,桃園街道大部分耕地鹽堿度較高,若小麥灌溉期內都用噴灌,3年后鹽堿外翻,會影響小麥產量。“種糧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何石寶說。
德州市很多地方土壤偏鹽堿化,耐鹽堿小麥育種推廣也十分重要。在武城縣郝王莊鎮高明莊村有一塊特殊的麥地,土壤含鹽量在5‰至8‰,種糧大戶龐海云介紹:“購買耐鹽堿麥種也分‘段位’,必須精準適配。”在當地政府牽線下,龐海云與德州市農科院建立聯系,進行耐鹽堿小麥品種的選育,今年100畝試驗田種植了400多個耐鹽堿小麥品種(系),涵蓋了黃淮海地區大部分的耐鹽堿小麥品種。“前不久測產,一個代號鹽鑒2553的品系種植面積6平方米,收獲4.32公斤小麥,也就是畝產接近500公斤。”德州市農科院耐鹽堿小麥育種負責人吳儒剛介紹。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徐付彪)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