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5萬余尾半滑舌鰨“游”入龍口灣
近日,青島海事法院與煙臺市人民檢察院、龍口市海洋發展局在煙臺市龍口港附近組織增殖放流活動,以實際行動修復受損的海洋漁業資源。2.5萬余尾半滑舌鰨放流龍口灣。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源于青島海事法院審結的一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兩被告在2024年休漁期間非法捕撈尖嘴柱頜針魚1500公斤,價值5萬余元,煙臺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向青島海事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經法院主持調解,雙方同意采用放流2.5萬余尾全長50毫米以上半滑舌鰨的增殖方式修復被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
放流活動開始前,三家單位代表分別對放流計數儀器精準度及半滑舌鰨的規格進行現場檢測。檢測后將半滑舌鰨魚苗緩慢倒入輸送儀器中,顯示實時數量后由管道送至海中。工作人員介紹,符合規格的放流魚苗成活率高,不久后就會在大海中自由徜徉。
“我們不僅僅追求案件在法律程序上的終結,更注重生態環境的實際修復。”青島海事法院工作人員表示,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將保護海洋環境從“紙面判決”延伸到“現實修復”,向公眾傳遞了“保護海洋、損害擔責”的法治信號,筑牢海洋生態保護司法屏障。
近年來,青島海事法院打造司法守護海洋的“青島樣本”,構建“公益訴訟+替代修復+多元協作”的生態司法保護體系。法院以增殖放流為切入點,科學量化生態損害,將罰款懲戒轉向生態功能恢復,并與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高效聯動。2024年,青島海事法院持續跟進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修復執行,在日照海域組織環境違法行為人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在海洋漁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共計放流1546萬余尾各類魚、蝦、蟹苗入海。與此同時,青島海事法院與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市人民檢察院簽署意見,擬在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建立藍色碳匯基地,創新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路徑。據悉,海洋碳匯是海洋生物從空氣或海水中吸收并存儲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認購海洋藍色碳匯作為一種創新的修復方式,既能彌補海洋環境功能損失,又能助力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 記者 陳小川)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