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垃圾分類已時不我待!青島將推進強制分類
剛剛結束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的奮斗目標,其中在今后五年“宜居環境更美”的目標中提出,要“基本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全覆蓋、原生垃圾零填埋”。
近年來,青島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將其作為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舉措加以推進。自2000年以來,按照“大分流、小分類”原則,已先后四次進行不同種類、不同區域的垃圾分類試點,通過不斷探索,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意識初步建立,密閉化、分類化收運體系建設有序開展,適應生活垃圾分類的多元化終端處置體系基本建成。
打造高品質精致城市,創新城市精細管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是一項重要工作。據了解,我市城市管理部門將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強化軟硬件建設,提升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讓美麗的島城更加美好。
日前,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共同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將在46個城市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青島位列其中。根據《方案》有關精神,我市《關于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意見》正在征求各方意見。
據介紹,經過四次試點,我市生活垃圾分類仍難以有效突破,主要集中在市民能夠樹立垃圾分類意識,但實際工作推進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分類垃圾處理設施能力不足,法律法規滯后等。在《關于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意見》中,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式,有望推動我市生活垃圾分類進一步開展。
四次試點:
生活垃圾分流處置走在前列
垃圾分類因為兼具垃圾資源化利用和垃圾減量的雙重功效,很早就進入青島城市管理者的目光。2000年,住建部確定了北上廣等8地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青島雖不是試點城市,卻在同年底選擇湛山小區開展了以廢舊電池回收等為主要內容的試點,開全省之先河。2003年9月和2011年1月,我市又分別在個別封閉小區和機關事業單位、學校和農貿市場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試點。
在此基礎上,2013年,我市又啟動了聲勢浩大的第四次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相比前三次,這次試點范圍更廣,效果也更好,相關工作目前仍在不斷推進中。據了解,按照“垃圾分類人人參與,共創島城生態文明”的主題,第四次試點有效地完善了垃圾分類收集體系,試點區域擴大到整個市南區。
對垃圾源頭進行有效分流是第四次垃圾分類試點的關鍵環節。通過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標準體系,我市將生活垃圾按照“日常”和“非日常”的標準進行分流。其中,“日常生活垃圾”實施“干濕分離”。大型機構餐廚垃圾被集中收運,家庭餐廚垃圾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居民自主分類。
“非日常生活垃圾”則通過“三大體系”分類處置。可再生垃圾通過覆蓋全市的1000個標準化“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回收進入分揀中心和綜合回收利用園區,對廢紙類、廢塑料、廢金屬等實行資源化利用;“有毒有害”垃圾由專業回收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理,市民手中的過期藥品通過社區及沿街的“醫藥店”回收處置;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利用各區專業清運隊伍和社會清運公司,實現單獨收運。
在分類垃圾運輸和處置體系探索方面,我市下大力氣在李滄區濱海路建設了婁山河環衛物流園區,承擔垃圾轉運、大件垃圾回收處理、餐廚垃圾處理等職能。集“填埋、焚燒、堆肥、填埋氣體收集、污水集中處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小澗西大型生活垃圾綜合處置園區更是生態循環處置生活垃圾的典范。
市南區是第四次垃圾分類收集的主試驗場。該區垃圾分類工作推進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3年起,市南區在轄區符合條件的區域和領域全面開展垃圾分類收集推進工作,涉及居民18.1萬余戶。目前,轄區內11處農貿市場和39所中小學校已實現分類收集全覆蓋,餐飲單位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率達88%。通過四年試點,市南區居民已經較好地樹立了垃圾分類觀念,為相關工作深入開展打下了基礎。
全鏈條介入:
餐廚垃圾收處創青島特色
餐廚垃圾收運處理是青島第四次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的亮點,通過“抓大控小”、特許運輸和無害化處理,青島走出了一條具有獨特模式的餐廚垃圾處理之路。2016年,我市以唯一一個副省級城市身份,和另外5個城市一道通過了全國首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驗收。
餐廚垃圾就是“干濕分類”中的“濕”垃圾,若不進行有效分類收集處理,會造成較大危害。“針對餐廚垃圾的特點,在第四次垃圾分類試點中,我市全鏈條介入,上游抓收集,中游抓運輸,下游抓處理,成效明顯。”市城市管理局環衛管理處負責人孫慶雷介紹,通過制定《青島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我市在城區全面推進餐廚垃圾單獨收運。全市有近5000余家黨政機關、大中型餐飲單位、食品加工企業以及農貿市場的餐廚垃圾實現了分類收集,特許運輸,每日可收集餐廚垃圾140余噸,餐廚廢棄油脂10噸。收運全部納入統一監管。
在餐廚垃圾處置上,青島通過多種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建設先進的餐廚垃圾處理廠,對分類收集而來的餐廚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位于李滄區濱海路36號的青島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就是通過BOT方式建設而成的。項目負責人青島十方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朝進告訴記者,餐廚垃圾處理廠采用國際上技術最成熟的高溫厭氧發酵處理工藝和先進生產設備,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目前,青島市餐廚廢棄物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為200噸,足以滿足主城區處理需求。通過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現在該廠每日可生產天然氣5000立方米、油脂3噸。
“四端”發力:
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目前,青島正以《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發布為契機,制訂了《關于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實施意見》,征求各方意見。
據了解,經過前后四次試點,我市的生活垃圾分類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既有體系難以有效突破。
“主要表現在居民自覺參與意識還有待提高,思易行難,僅靠宣傳教育引導難以實現垃圾分類工作的全面持續發展。”市南區垃圾分類推進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四年的試點,居民們大多能夠正確認識垃圾分類的意義,但是落實到行動上卻打了一定的折扣。按照市南區的推進辦法,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每戶居民都可以領到綠灰兩種顏色的垃圾袋,綠袋裝廚余垃圾,灰袋裝其他生活垃圾,收集后再投入相應顏色的垃圾箱中。實際分類中,經常發生垃圾混裝的情況,給后期處理帶來麻煩。
運處設施不足也是生活垃圾分類進一步推廣的瓶頸之一。運輸上,特許經營車輛不適應部分狹窄的街道,收運效率亟待提高。處置上,大件垃圾專業處理設施的缺失,制約著垃圾分類收集的整體推進。
針對這些短板,《意見》結合國家政策,提出了極具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前端分類推進上,通過宣傳和法規的雙重推進,督促“好思想”落實到“好行動”。一方面,加大宣傳引導力度,以“進社會”“進校園”“進企業”等形式,提高廣大市民的環保意識,為垃圾分類的持續嚴格開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我市計劃將生活垃圾分類的有關內容納入《青島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并修訂《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制定相關的配套標準和規范,用嚴格的法律法規“保駕護航”。
硬件提升上,《意見》提出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四端”建設,最終實現“投放設施升級、收集體系完整、運輸體系優化、終端處置高效”,形成完善的“四分類”體系,徹底破解處理設施能力瓶頸。
“下一步,我市將不斷擴大垃圾分類收集覆蓋面積,在單位餐廚垃圾強制分類、市南區繼續開展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鼓勵各區市結合實際,選擇不同類型社區開展居民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示范創建工作。希望廣大市民攜起手來,積極參與,共同維護我們的美好家園。”孫慶雷表示。(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崔 武)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