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在醞釀 8年后終將落地,這意味著“減稅養老”體系漸成。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漸行漸近。社科院有關專家在《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在今年年底之前或將落地。
城市職工養老儲備指數接近及格線
11月29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社部社保研究所、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等5家機構聯合發布的《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顯示 ,2015年中國大中城市職工養老儲備指數為59.7分,基本滿足了城市職工養老儲備要求,但大中城市職工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據悉,該《報告》是國內首個衡量養老儲備穩定度、充足度、認知度,并對其效益評價進行系統調查和全方位數字化測量的一個綜合性的指數。
其中,充足度是指目前家庭積累的養老儲備的情況,比如是否擁有基本養老保險、年金、商業養老保險、金融資產等各種資產;穩定性是退休前養老儲備的一個預期,比如,即便這個家庭擁有充足的養老儲備,但家庭負擔比較重,未來的積累能力就有可能下降,同時,是否參與了醫療、意外等商業保險,都會影響未來意外大額支出的增減;認知度則是對未來養老儲備的認知以及相關狀況是否清晰。
《報告》顯示,一級指標中,穩定度最高,指數值為62.6,充足度次之,指數值為59.2,認知度最低,指數值為56.6。也就是說,充足度和認知度均未達到及格水平。
年輕職工基本養老險覆蓋低
我國職工養老儲蓄暴露了諸多問題,并且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很多。隨著我國老年人口不斷擴大,養老問題也成為了企業職工比較關心的問題。
《報告》顯示,從企業類型來看,國企職工養老儲備最好,職工工作相對穩定,保障措施比較到位;外資企業次之,民營企業排名則在最后。
基本養老保險未覆蓋人群主要集中于30歲以下的年輕職工,其比例高達20.1%,也就是該年齡段每5個人就有1個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情況肯定會影響未來的養老儲備指數,養老儲備指數會繼續下降。
險企將是最大受惠者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有三大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我國養老體系的第一支柱是“保基本”,主要目標就是擴大覆蓋面,平衡領取人群養老金待遇,實現社會公平。而在“多層次”和“可持續”方面,則要鼓勵和支持養老第二、三支柱發展。
第三支柱能否發揮固有作用承擔起建立均衡發展多支柱社會保障體系的責任,目前來看,關鍵之處在于能否推出行之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
“稅前列支的額度由企業代扣代繳,然后參與協會或者政府指定的價格便宜、保障范圍和保障責任都比較公允的險種。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不光有利于擴大商業養老保險的市場份額,同時,可以延遲個稅到退休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降低當期稅務負擔。是國家利用稅收政策對保險業的支持,對企業、企業職工與保險公司都是一個好消息。
商業保險公司在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方面將成最大受惠者。盡管壽險公司在養老金市場上的份額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保險公司都占據相當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保險公司的資產中個人年金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因此,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一旦落地,對保險公司尤其是對已經有養老金公司的保險公司來說將是重大利好。”合眾人壽保險公司青島分公司趙經理告訴記者。
下一步對公業務的壽險公司會主要針對這個政策進行一些產品設計。“目前,壽險公司主攻一些年金類的產品,這項政策落地后,壽險公司一定會進行針對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市場進行爭奪 。畢竟,國內養老市場份額很大。
早在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在上海試點時,泰康人壽就應時推出了相應的商業保險產品。等到這項政策在青島實施,可以借鑒上海的經驗。
由于購買養老商業險,有企業牽頭,墊付一部分保費,企業職工對于購買商業型養老險產品也會有較積極的態度。由于商業型養老保險,提供的保額也是彈性的,企業職工可以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保險。”套康人壽青島分公司法人業務部劉經理告訴記者。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張俊達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