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認識存誤區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社會公眾對精神病患者存在認知上的誤區,使病人及家屬承受著病痛和歧視的雙重壓力,導致治療依從性低,一些病患也缺乏足夠的家庭和社會支持。
記者了解到,其實在農村,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難以得到正視,一些農村家庭往往只是簡單地把他們關在家中,不然就是放任自流。
福建龍巖市第三醫院的精神科主任醫生曾憲茂告訴記者,在他剛執業的時候,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多不敢到精神病院看病,或是就診時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因為他們認為患有這樣的病是羞恥的。還有不少患者更愿意到廟里求神拜佛驅趕病魔,而不去正規醫院治療。
曾憲茂說:“這個根源產生的話,還是跟我們社會偏見、社會對精神病的歧視有關系。他覺得一個人得了感冒,很正常現象,但是得了精神病很羞恥,見不得人的事情,所以他不會主動的去暴露。我們要做很多的宣傳,讓大眾更多的了解精神病防治的一些知識,了解精神衛生工作的一些內容,這樣逐步地讓社會消除對精神病的歧視、消除偏見。”
據記者了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一些“抑郁、焦慮、失眠”等輕度的精神問題開始困擾我們身邊不少人。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專家張昌勇告訴記者:“現在趨勢于年輕化,可能和職業有很大關系,怎么去認識這個問題?如果一周有三次失眠,持續一個月,就必須要去檢查因素是什么。”
醫生介紹,這些輕微癥狀如果不及時得到重視和干預,嚴重的會轉為重性精神病。目前僅武漢市已統計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就有3.8萬人,而有輕度精神疾病的患者是重性患者的3倍。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公眾對精神疾病呈現出知曉率低、識別率低和治療率低的現狀。約有30%的患者從未到專科醫院診治,非專科醫院漏診率高達60%。日常中,很多人對精神問題“諱疾忌醫”,有病恥感。而醫生把早期的心理問題比喻成精神上的“感冒”。
采訪中,武漢精神病診療基地主任醫師李義清表示,這樣的“感冒”大多數人都會出現。他說:“抑郁癥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是心理精神上的感冒,是很多人在某一個人生階段都會遇到的,我們需要心理醫生開導,或者藥物干預治療。得了抑郁癥也不要驚慌,目前的治療手段也是非常發達的。”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