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路熱網改造施工進入第七天,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從10月1日到10月7日,山東路完成全部瀝青路面破除和渣土外運,完成具備下管條件溝槽挖掘550米,供水和回水的熱力管網共安裝了864米,需要頂管的作業點有三處已管坑挖掘及支護。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基建部主任楊鯤介紹,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完成了整個工程總量的20%。10月7日,記者在現場聽堅持在一線的工人們講述了七天的經歷,從連夜頂著風雨搭建圍擋,趕工期完成瀝青路面的破除,再到開挖溝槽遇到的滲水等難題,都在工地上一一解決著。為了摸清地下管線的情況,工人甚至手工挖探坑。
進展
熱網改造已完成兩成
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20%
7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山東路熱網改造工程現場,工人還在工地上緊張施工趕工期,遠處幾臺挖掘機轟鳴著施工,挖出來的土石方擺放在一側,會有專門的運輸車輛運送出去 ,剩下合格的土石會回填使用。
記者從施工現場了解到,截至10月7日上午,山東路熱網改造已經完成具備下管條件溝槽挖掘550米。于此同時,一些路段正準備更換圍擋。據介紹,當下設置的圍擋高1.8米,已經不能滿足防塵、防噪的需求,近期會將圍擋的高度提升到2.2米,降低對周邊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基建部的楊鯤介紹,從10月1日正式開始施工后,工人們都是加班加點地工作,輪著班地堅持在一線忙活,按照正規的工期,該路段施工約需60天才能完工,如今,山東路熱網改造工程分14個工作面,各個工作面一起開工,確保能夠盡快完工。楊鯤介紹,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工程還是有條不紊進行,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20%。
10月6日,記者曾在山東路和江西路路口北側看到,該處的溝槽已經鋪設了供水和回水管道,七八名工人正在實行接口保溫。10月7日,當記者再次來到該處時,溝槽內的管道大部分已回填起來,僅剩下最后的一節未填土覆蓋。
楊鯤說,這些都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開挖 、下管、對口、焊接、探傷、補口、回填等工序,其實是環環相扣的,該路段在接口保溫之后,銜接上去的工人要填土夯實。記者從施工現場看到,三名工人把持著夯實土面的機器,其中有兩人負責在機器前牽引,一人負責掌握方向,邁著小碎步推著機器拍打地面。現場的一位負責人介紹,他們是當天剛剛到現場的,夯實土面的工作也不容易,24米長的路面大約需兩到三個小時,每鋪上30公分的土就得夯實一次,工作人員也是白天晚上兩班倒。
施工后管道屬國內最耐用
說起整個工程施工的難點,就在山東路和江西路路口處。楊鯤介紹,該路段地下管線較為復雜,已經找到的管線就已達4條,加上施工中發現的滲水等情況,對于該處路口的施工較為謹慎,最初,他們確定了“頂管”的方式。該處的工程施工完畢之后,整個工程也指日可待。
他說,該處的施工需先探坑,從10月6日的半夜12點開始,目前已經完成三分之一。山東路是青島的城市主干道,施工同時要保障周邊交通,需在晚上施工并搭建鋼板橋。“鋼板橋搭建起來之后,白天就可以正常行駛車輛,也不耽誤工人進行管線施工。”
工人一直忙活到凌晨三點,探明了地下存在一根供水管線,楊鯤說,這條管線存在的時間較久,而且是水泥質的城市供水主管線,所以施工過程中需要相當謹慎,使得他們的工程遇到了一個難點,原本確定的頂管方案需要進一步優化。
記者從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了解到,他們計劃對山東路高溫水管線延吉路至江西路段進行擴徑施工至DN1000,新建江西路至閩江路段DN800供熱管道,工程實施后將滿足山東路以東區域未來20年的用熱需求。據介紹,本次鋪設DN1000的供熱管道,是國內第二粗、最耐用的管道,保溫效果、材質、壁厚均是最好的。目前,最大直徑的管道是遼寧路鋪設的1.2米的管道。
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現有山東路供熱高溫水管線建成于2005年,是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主要輸配干線,原設計管徑DN800,目前承擔著山東路周邊及青島能源集團有限公司開源東部區域的供熱輸送。隨著島城東部區域快速發展,供熱需求日益增加,截止到目前供熱面積已達600多萬平方米,用戶8.5萬戶,原有供熱管線早已超負荷運行。
據介紹,山東路管線是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余熱利用清潔能源項目的重要輸送管線,是青島市目前最高效、最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供熱項目。山東路熱力擴徑工程實施后,可以提高市南區、市北區山東路以東區域的供熱能力。
◎相關新聞 鋼板咬合防止滲水
記者從山東路熱網改造現場獲悉,全程2.3公里的工程劃分14處工作面,各個工作面同時開工建設保進度。不過 ,山東路的地下水較為豐富,開挖到1.5米左右就出現滲水,兩側的泥土容易坍塌下去,這也是工程遇到的難度之一。
10月6日,記者在第三個工作面處看到,工人正在抽取溝槽滲水。施工的王師傅說,在進行溝槽的開挖之后,他們發現周邊的滲水較為嚴重,得防范涌水、流沙等地質問題,避免造成地面塌陷、沉降等。不過 ,他們正為溝槽豎起鐵墻壁。王師傅說,這些都是一些堅固的鋼板,筆直地打入到溝槽中。以前防止出現坍塌,他們多使用木頭或普通鋼板,但是會留下一定的縫隙,地下水很容易滲透進來。
針對時時出現的滲水,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相克政說,他們用上了拉森鋼板樁。這是一種常用于大型基坑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新技術,通過咬合的卡口防止水滲透。同時,為了將鋼板打入六米深的地面,他們還用上了地鐵級的裝備。青島僅剩的4臺大型壓打樁機,調用到了山東路熱網工程的現場。
2特寫
10月1日:陳師傅冒著風雨連夜搭建圍擋
山東路熱網改造從10月1日凌晨開工,整個工程將持續到11月10日,加班加點確保在今冬供暖季正式啟用。
陳師傅已經在工地忙活了數天,他回憶著動工時的情況告訴記者,接到活兒的時候確實有點緊張,整個工期顯得有點緊,當天天還沒亮就開始動工了,他要和工友到現場搭建圍擋。他說,這是施工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大家伙從凌晨開始搭建,為后面的工程開工做準備。陳師傅介紹,9月30日晚10點以后,他們開始將設備、材料運送到現場,半夜12點以后,工人們開始動工搭建起來。
當時,在“杜鵑”和冷空氣的影響下,青島正下著雨,而且風力較大,這使得工人搭建圍擋犯了難。他說,1.8米高的圍擋,得靠四五個人共同施工,否則會被吹得東倒西歪。“兩個人扶著豎起來的圍擋,有的人負責固定支架,盡可能將圍擋搭建結實。”可是,凌晨的風和雨不見小,搭建沒多久后,考慮到風力太大,圍擋傾斜會影響交通,他們只能把剛剛裝好沒多長的圍擋,趕緊撤換了下來。等到道路全封閉施工后,這才將圍擋安全搭建起來。
10月2日:王師傅路面破碎持續大約4天
其實,圍擋的搭建工作,在施工中未停歇。記者了解到,到10月2日時,他們已完成1600米圍擋的搭建,完成了1700米瀝青路面的破除。
從10月1日開始,王師傅就上了工地。他說,大家伙都是加班加點,施工的工人分成了兩班倒,爭取盡快使山東路熱網改造完工,整個路面破碎的工作,前后持續了4天左右。
王師傅說,他也算是老工人了,經常跟類似工作打交道。從10月1日開始,十多臺設備同時開挖,整個工程的改造就開始了。山東路(江西路-閩江路)東半幅道路封閉三車道,保留最東側的公交車道通行,夜間東半幅全封閉施工。
“破除路面才能挖溝槽,這項工作完成不了,后面的工期就得延遲。”他們也是不敢馬虎,破除后擺在路面的瀝青,有專門的車輛抓緊拉走,避免擺放在工地阻擋施工。
他說,大型設備在路面破路,工人忙活著馬不停蹄施工,到了晚上也沒空停歇,幸好有專門的人員做后勤保障。工程的進度進展得相當順利,一直到10月4日,全線的路面破碎基本結束。
10月3日:王師傅挖溝槽1.5米有了滲水
在山東路和江西路路口南側,隋先生開著挖掘機施工,他告訴記者,自己剛剛到工地沒多久,和同事輪班開挖掘機。“這邊的開挖還算順利 ,主要是地下的石頭較多,在挖掘溝槽時難免會碰到 ,所以得格外小心一些。而其他的一些路段就沒有那么順利了,甚至還出現了滲水的情況。”
記者從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了解到 ,山東路熱網改造工程動工后,目前已經分為14處工作面,各個工作面基本是同時動工的,希望以此來確保工程的進度。在瀝青已經破除完成的路面,后續的工人就會跟上,開始挖掘下管道用的溝槽。
在第三個工作面施工時,記者看到 ,工人正在抽取溝槽滲水。王師傅說,他們也沒有想到,開挖了1.5米就有滲水,而且一些施工段滲水較多。
以前防止出現坍塌,他們多使用木頭或普通鋼板,但是會留下一定的縫隙,地下水很容易滲透進來。這次,他們用上了拉森鋼板樁,筆直地打入到溝槽中。
10月4日:李冬文接口保溫工人連夜施工
10月6日,記者從施工現場看到 ,在第三工程面正在鋪管道,多名工人忙活著接口保溫施工。記者恰好遇到了李冬文,他介紹,接口保溫的工人是3日晚上進場的,之后就基本沒有閑下來,大家伙輪班上陣,確保鋪設的管道盡快地接口,為后面負責回填的工人爭取時間。“大家都在施工現場忙活。”李冬文說,他當天只睡了兩三個小時。說話時,眼圈都還是紅紅的。他說,兩根12米長的管道鋪設在溝槽內,一根是供水的管道,另一根是回水的管道,都需要他們施工連接起來。工人也已經是兩班倒,在上一個工序完工之后,立馬進到工地施工。他說,接口保溫是個細致的活兒,中間要經過除銹、打磨等程序,容不得有半點的馬虎,這樣才能保障熱量的正常供應。
“到10月4日,部分路段已經開始鋪設管道了。”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的楊鯤說,開挖、下管、對口、焊接、探傷、補口、回填等工序環環相扣,接口保溫也不能例外,上一個步驟完成之后,后續的工人立馬就進駐現場,這樣就使得工期能縮短一半。
10月5日:相克政要對6處“頂管”作業
說起山東路熱網改造,工程的難度在最初就有。兩處地下人行通道和兩處地下暗渠,得靠啥樣的技術來施工呢?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的相克政說,山東路工程采用小分段多施工面同時施工的方式加快工程進度。施工期間,山東路(江西路—閩江路)東半幅道路封閉三車道,保留東側公交車道通行,夜間東半幅全封閉施工,路口設置鋼便橋,保證交通。包括延吉路和山東路路口、江西路和山東路路口等6個工程點,將使用“頂管”技術避免路面開挖,降低對于交通狀況的影響。
“這6處施工點不開挖路面。管道被下到地下7米左右,使用千斤頂等設備頂進去,然后通過管道施工挖土。”這其實是常見的施工技術。考慮到山東路的實際交通狀況,他們計劃以此緩解期間壓力。延吉路和山東路路口、江西路和山東路路口,401醫院附近,山東路農業銀行附近的人行通道以及澳柯瑪立交橋附近的兩個地下暗渠,都會通過“頂管”的技術來施工,就跟挖地下的隧道一樣。
10月6日至今:劉師傅30多人靠手工夜挖探坑
在進行施工之前,得摸清地下管網情況,山東路和江西路口得頂管,從10月6日的半夜12點開始,探坑的工作就開始了。劉師傅說,白天的交通壓力太大,他們只能在夜間施工,盡快搭建鋼板橋。在鋼板橋搭建起來后,工人可在橋下施工,車輛可在頭頂行駛,這樣就可兩不耽誤。
當晚,他們調來了4臺設備和30多名工人,但該處路口的狀況較為特殊,地下的管線較為密集,其中有多條自來水管線,大型的設備不好施展作用,只能調來一些小型的設備,靠著人工的方式施工,以保障管線不因施工造成破壞。
手工挖的過程中,他們還真的發現了管網,是一根較久遠的自來水管道。他說,類似的管道一般是供水的主管網,一旦在施工中被損壞,周邊居民的生活都受影響。到凌晨3點,他們共挖出深五米、寬四米的探坑。為了保障白天的正常行車,道路的狀況在凌晨五點之前再次被恢復,而對于發現的管道,將在以后的施工中規避。
文/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劉金震
圖/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吳璟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