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24小時書店“明閱島”開業,以閱讀點亮城市;《茶館》、《音樂之聲》等名劇頻頻登上青島大劇院的舞臺,以經典提升品質;花5元就能看專業院團的高水準演出,以精品回饋百姓……2014年,我市繼續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更多市民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
24小時書店:
書香城市的守夜人
出場人物:徐冰(明閱島店長)
2014年7月18日,青島第一家、也是山東省首家的24小時書店“明閱島”開業,從此,這個坐落于書城二樓一角的店中店,燈火就沒有熄滅過。從清晨到深夜,從深夜再到清晨,書店的門一直為好讀之人靜靜守候,等候與陪伴閱讀者的,還有書店年輕的守夜人。
在新華書店工作了17年的徐冰,去年志愿報名來到24小時書店擔任店長。據她介紹,和她一起來到24小時書店工作的還有4位同事,都是在一線賣場有過服務經驗的年輕人,最大的也只有28歲。
幾位年輕人輪流值守 “明閱島”,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時間上通宵夜班,從晚上8點到早上8點,為深夜來訪的讀者服務。舒適的座椅,咖啡、甜點、免費WiFi等,都能看出經營者的用心之處。“24小時書店不僅僅是簡單地延長營業時間,更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好的閱讀環境。”
24小時書店開業半年來,徐冰和她的團隊已經陪伴讀者度過了將近200個不眠之夜。對于這幫年輕人來說,熬夜算不上困難,也沒有感到不便,“這一點心理準備早在報名時就有了。”反倒是深夜里店里安靜的氣氛和翻書的聲音令他們覺得充盈。“說實話,來24小時書店的時候都對這兒有美好的憧憬。所以當夜里有讀者來時,就覺得是特別開心的時候。”
24小時書店作為城市中獨特的存在,給予了愛書之人很多美好的想象。不過,受北方城市人們夜生活習慣的制約,往往過了午夜12點之后,書店就不太有人來,“周末時人會多一些,在周一到周五期間,12點之后的時間段經常無人光顧。”青島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茗茗稱這個冬天也是 “北方城市24小時書店的第一個寒冬”,書店的經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據了解,開業半年,明閱島24小時書店離贏利的目標仍然遙遠。目前由于受面積的限制,多業態無法開展,而書業本身利潤微薄,深夜無人消費,更加劇了書店的虧損,“門開著,一切成本都在,但是沒有人來,是不是一種浪費?”李茗茗直言,企業沒有利潤無法生存,但作為國營文化企業,又承擔著一份社會責任感,選擇了開24小時書店就是選擇了一份責任,“哪怕在寒夜里有一個讀者來,能為一個讀者提供服務,也覺得是值得的。”她認為,24小時書店對全民閱讀推動的意義,一定大于它本身的贏利的目的。
令李茗茗欣慰的是,24小時書店剛剛得到了政府的部分資金扶持,“這對我們是一個激勵。所以不管再困難,我們都希望堅持下去。想到我們能給市民提供一個充滿文化溫暖的地方、一個其他的娛樂場所不能代替的24小時休閑空間,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想想心里邊都溫暖。”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我們已經點亮了夜,希望大家朝著這個光亮的燈火走過來。當大家晚上想去一個安靜的地方,或者想和朋友深夜有個約會,是不是可以到書店來。我們不在意他能消費多少,我們只在意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溫暖的地方。”這是李茗茗的期許。
青島大劇院:
看《音樂之聲》排起隊
出場人物:葛菁(大劇院工作人員)
高雅藝術有時候被冠上 “曲高和寡”的名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高在上的票價,這一門檻讓不少的老百姓望而卻步,想要親近藝術卻無奈于囊中羞澀,默默走開,個中要義有了與恩格爾系數聯系在一起的另一重尷尬。而青島大劇院“文化惠民”這一公益品牌的確立,讓高貴不貴——品質不變,門檻降低,島城市民從未像今天這樣與藝術如此的親近。
青島大劇院工作人員葛菁至今對2014年10月14日那天記憶猶新,這是2014青島大劇院藝術節閉幕式演出、音樂劇版《音樂之聲》早鳥票第一階段售票的最后一天,距離9點售票廳開門還有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將近百人在門口排起了長隊,那一天,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地忙碌,一天票房收入將近20萬,創下單日票房新紀錄。而此時離該劇上演,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早鳥票”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這卻是青島大劇院首次采取如此優惠的售票政策。大劇院負責人王海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韋伯版音樂劇《音樂之聲》首度中國巡演,第一站就是青島,而且是連演八場,觀眾是否買賬,他們壓力很大,后續巡演的幾個劇院也在密切關注,但是“早鳥票”一出,讓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氣,“島城市民是懂藝術、有品位的,用我們的行話說是‘識貨’,早鳥票只不過引爆了這種熱情而已。”
按照早鳥票的優惠政策,11月底的演出,10月初便啟動早鳥票,最為優惠的是第一階段10月10日到14日,購票可享七折優惠,這種人氣效應加之口碑傳播,連演八場的《音樂之聲》受到熱捧,最后一場加座百余席仍然一票難求。
高貴不貴的《音樂之聲》并不是一個特例,在青島大劇院的年度演出計劃中,大劇院每年有6場“文化惠民日”的演出,完全免費,只需憑身份證件領票就能觀看;高水準的青交室內音樂會,嶗山藝術講堂,近距離對話藝術大師,門檻也只有10塊錢;此外,普及性的市民音樂會,分為30元、50元、80元三個價位,不超過100元;其間還有系列廣場演出不需門票。此外,精彩劇照回顧展、藝術作品展覽、文化惠民捐書活動、嶗山藝術講堂3周年紀念光盤免費贈予會員、“我和大劇院的故事”有獎征文等多樣互動讓這種親近感有了更高的耦合度。
李滄劇院:
好劇目開辟新市場
出場人物:王克(演藝集團董事、青島話劇院院長)
趙波(李滄劇院經理)
地處 “婁山后”的李滄劇院,在2014年著實火了一把,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文化惠民真是讓老百姓受益了。”說起李滄劇院的2014年,總經理趙波感慨萬分,在艱難度過了4個月后,慘淡的經營狀況幾乎摧毀了他的信心,“我當時真是已經打算好辭職了。2014年1月2日首場演出,門票30元,1040個座位,只賣了七八十張票,而整個劇場一場演出的運營成本差不多要一萬元。”趙波說,之后劇院運作了多場演出,都是入不敷出,自己真是心灰意冷。
但是7月的時候事情突然有了轉機,以“幸福新李滄·凝聚中國夢”為主題的2014年青島市文化惠民 “走進劇場·5元看演出”系列公益活動拉開大幕,三個月的時間里,青島演藝集團旗下的青島市歌舞劇院、青島話劇院兩大專業院團,為觀眾帶來了世界經典動漫視聽音樂會、永遠的歌聲——鄧麗君2014金曲視聽演唱會,兒童劇 《芭比娃娃》、《睡美人》、《灰姑娘》等30場高水準專業演出。很多市民甚至在買票的時候還問要不要自己帶椅子,很快李滄劇院的演出就一票難求了。
趙波坦言,7月,我市推出文化惠民演出政策,說白了就是“市民看戲,政府買單”。“政府給演出單位和劇場一定補貼,保障演出成本,然后降低票價,回饋于民,市民最低只需5元就可以看到原來要七八十元甚至一二百元的高水平演出。很多觀眾是懷著花5塊錢進劇院乘涼的心態來的,但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環境好,票價低,花50元就可以請客,關鍵是節目質量高,一傳十,十傳百,到李滄劇院看演出成了老百姓的‘習慣’。”趙波坦承,經過歌舞劇院歌舞、音樂會、曲藝等專場的鋪墊、培養,到了青島話劇院兒童劇進場時,市場已經相當紅火,“除了第一場演出樓上空了4個座,后面場場爆滿,最后我們根本就不敢做宣傳了,因為票老早就沒了!”
“小劇場穩步發展的同時,2014年我們還發現、開辟了第二戰場——李滄劇院。”青島演藝集團董事、話劇院院長王克對此也有同感,他說,這本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收獲。在大家的印象中李滄多年沒有演出市場,誰也沒想到兒童劇在李滄劇院火大了。“開始的時候一點底也沒有,好在政府給一些補貼。但根據要求,我們不能演出全部跟小劇場一樣的戲,就是說必須有一定量的新戲。兩個月九部戲20場演出,還不能跟小劇場重合,這對整個劇院和演員是很大挑戰,因為話劇不是電影,拿個拷貝就可以放,只要是演出,就得彩排,換服裝、道具、制景,但每部戲只有一周的時間,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市場反應超乎想象,首場演出僅剩樓上4張票,之后場場爆滿,再之后就成為‘現象’了,凡逢兒童劇演出,李滄劇院必然大堵車。常常是戲已開場,票房排的隊伍還很長,買第二場的票。再到后來,票就賣光了。”而最讓他們驚喜的是,這么多觀眾,八成是第一次看兒童劇,而在青話小劇場同期的演出票房絲毫沒受影響。這也給了他們演出單位以更多的啟示。
新聞內存
文化惠民
2014年,全市55處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全年共提供書刊借閱301萬冊次,舉辦各類展覽350多個,服務市民超過700萬人次。組織“歡樂青島廣場周周演”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1萬余項,舉辦市級惠民演出300余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70296場。對全市1156個農家書屋進行數字化升級,編印完成《農村心理教育普及讀本》等6種圖書共15萬冊,配送至全市6040家農家書屋和經濟較落后村鎮。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