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天氣晴朗的午后,溫和的陽光灑在古老的青石門樓上,雄崖所故城城樓下就會坐著一排老人,面朝通向村外的路安靜地看“光景”,時不時說笑上兩句,偶有汽車、自行車甚至小狗闖入這幅畫面,老人的目光就會齊齊地被吸引,直至“闖入者”隱沒在城門樓內,老人們才收回目光,又繼續背靠青石談笑……
●600年城樓僅容一輛轎車通行
開車去雄崖所故城的路上,司機張師傅遠遠地就看到了門樓:“到了到了,那肯定就是雄崖所村!”記者看著遠處一處石門樓,跟雄崖所故城資料上的樣子一模一樣。一些老人在城樓腳下一字排開,靠城樓坐著曬太陽,安靜地著看通向村外的這條路。
張師傅開車靠近門樓時,引起了老人們的注意,紛紛車開向石樓下的門口。記者看著又窄又暗的門洞,擔心車是否能開過去,經驗豐富張師傅笑著說:“路寬著呢,沒問題!”說著,車進了僅容一車寬的城門樓,車輛顛簸著,接著眼前一亮,車停在了城樓內石板鋪成的路面上。
幾只家養的小狗自在地穿梭在老人周圍,一位原本坐著的村民蹲起身招呼一黑一黃兩只小狗過去嬉鬧,沒想到被黃毛小狗一拱,瞬間就倒了,引得周圍的老人大笑。與雄崖所故城南門的車來車往相比,剛修復不久的西門倒多了一份清靜。進入村內向北走了不久,眼前就橫著出現了一條寬敞的石板路,順著這條石板路一路向西爬坡,就會看到雄崖所故城的西門。這里也有不少村民聚在一起聊天,有些村民直接盤腿坐在石板路上。他們告訴記者,西門樓之前不是這個樣子,本來已經損毀嚴重,最近才修復的。
77歲的李大媽告訴記者,自己就是雄崖所的人,村子多少年了都是這個樣子,在石頭房間長大。80多歲的黃大媽說,自己是年輕時嫁到雄崖所村的,在老房子里住了半個多世紀,現在靠種地為生。有位村民告訴記者,雄崖所村地勢不平,耕地大多在山坡上,耕作時用不上機械,現在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的地主要靠老人耕種,辛苦且收入不高。“其實我們還是希望年輕人離開村子到外地去,”兩位老人說:“因為出去打工才能賺到錢,能讓日子過得好一些,有本事的孩子都出去了。”老人稱,村里很多孩子都到外地打工了,而在本地年輕人結婚后在老城外建起了新房,老房子里居住的主要是老人。
●“還是在老家村里住著舒坦”
老姚名叫姚顯恩,今年56歲,也是地道的雄崖所村人。他的母親就住在離雄崖所故城西門不遠的一條小巷里,老姚說,這里曾被人叫做姚家街,這條路邊房子里住的人都姓姚。他指著對面的一所破舊的石房子說,這里曾是一座“家廟”,后來在建國初期被村里收去,分給了一個有功勞的軍人,現在已經沒有人住了。
“其實村里曾有好幾座家廟,我記得小時候過年,全家人去家廟里面拜祖宗、給老祖宗點香磕頭都是必不可少的習俗。”老姚回憶說:“現在村里的家廟全部沒有了,現在還保留有宗譜,有祭拜祖宗的習俗人家,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將宗譜請出來在家里拜一拜了,平時只能收起來。”
●故城雄崖所的歷史和未來
據介紹,雄崖所村處地東瞰大海,西扼群峰,是兵家必爭之地。豐城鎮的工作人員張世巖告訴記者,雄崖所是著名歷史遺址九衛十八所至今保護較完好的,是明、清兩代抵抗倭寇的海防城堡。由于當地村民對文物保護意識強,古城遺址一直保護完好。直到最近幾年,這座古城在經歷了長期的風吹雨打后,才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壞。近年,有著600多年悠久歷史的雄崖所村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今年3月,豐城中心社區的雄崖所成功入選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試點首批古村落。
據了解,雄崖所故城位于即墨市豐城鎮北約7公里,以其東北隅白馬島上的一座雄偉斷崖而得名,蘊藏著600多年的歷史。故城雄崖所為明初,主要為防倭寇侵擾而建,自建制那天起就真正起到了保衛海防、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重要作用,襲掠嶗山沿海及鰲山灣的倭寇自此不敢犯境,豐城鎮工作人員介紹,據《明史》及工作人員清同治《即墨縣志》載,隨著包括雄崖所在內的山東半島巡檢、衛、所海防體系的建置完備,再加上明朝時國家對海防訓練的重視,這些以防為攻的城池對倭寇起到了震懾作用,并使其不敢輕易來犯;也正因如此,“無用武之地”的雄崖所在清雍正年間被裁撤。早已于明末崇禎年間停襲的千戶、副千戶、百戶及其后人,裁撤之后的軍戶及其后人,次第放下武器,專事農桑。數百年前從安徽、河南、云南、江蘇等地逶迤而來的屯墾戍邊的大明子民,終于又一次回歸本原做回了農民。城池因此被廢棄,大部分被毀棄,惟南門及南門樓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