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2月1日訊 一條狗,幾只雞,老伴兒喊聲“老頭子”,李老漢的這一輩子,沒離開過幾次“中國美麗田園”墨城安村。他的兒子以及很多人已搬出山村,68歲的他留下守山,住在簡陋的幾間房,每天生活在山腳下。
孩子孝順想讓他搬,可是李老漢沒舍得。撇下這村子,這片山,那個家,就遠了。“摸不到村里的樹,看不到門口的山,心里會空落落的。”他說。
●青山間藏三百歲小村
墨城安是個小村子,在西海岸新區的鐵山街道,目前只有50來戶人家。沿著泰山路一路往西,車拐進一條約五米寬的小路,一路延伸進山林之間。在山腳下,稀疏的民居斑點一樣散落,這里就是墨城安。靠著墨禪庵果園景觀,它登榜“中國美麗田園”。
11月23日的墨城安,剛被一場小雨洗過,站在村外望去,周邊的山頂霧氣繚繞,裹挾著部分濃綠的松木。山里的民居并不集中,家家戶戶是獨門獨院,讓這里多了幾分與世隔絕的色彩。
穿過一座堡壘式的大門,沿著蜿蜒的山路深進村落,李老漢就住在山腳下。他是土生土長的墨城安村人。李老漢說,這個村子并不大,興旺的時候曾有80多戶,如今大約住著50戶人家。村子至今有300年的歷史了。
他說,村里的人都姓李。據傳,清乾隆年間李氏先祖李松、李梅兄弟由孟家莊遷于該村。因山上有尼姑庵,名墨嬋庵,村以庵得名。后因諧音,演變為墨城安。
墨城安周圍都是山,樹是守護山村的“神”,李老漢說,有些樹,從自己記事起,就已經很粗,一個人壓根抱不過來。小時候,村里的牛能有百余頭,羊也能有三四百只,放牧的孩子們貪玩,就將它們放在一邊,攀爬山上的老樹,圍著老樹的底下找果實,成了童年里最深的記憶。也正是這些老樹的存在,從春天到秋天,村里的人不缺水果,杏、山楂到板栗、柿子。按照村里老人的說法,有的老樹已有四五百年,兩百年的老樹基本很常見。
從他的家里走出來,李老漢一路往山里走,路上的他,總是忍不住指著路邊的樹說,這也是村里的古樹。其中有一棵板栗樹,記者看到,在當下的時節,樹已經褪去綠裝,泛黃的樹葉搖搖欲墜。整棵樹的樹冠散開來,仿佛一張大傘罩住主干。李老漢走近后,輕輕拍幾下樹干,然后嘗試著去抱住它,可他壓根環抱不過來。隨后,他叫過身邊的朋友,倆人嘗試能否抱起這棵樹,可盡管如此,兩個人手的還是連不起來。
在墨城安,還有一棵“千年山楂王”,這更是村里的寶貝,李老漢說,他也不知道這棵樹的年紀,村里一直盛傳這棵樹已有四五百年,這個歲數的山楂樹很少見,而且每年依然結出不少果子。看著山楂樹的枝條耷拉下來,村里的人也擔心老樹折斷,就給它做了支撐,將這棵樹的周邊圍了起來。
他嘆著氣說,其實,村里的老樹也在死去,有些老樹的根部腐壞了,村民也是無能為力。只能盡量保護還存活的樹,保住這些村里的寶貝疙瘩,好讓那些回村的后人們看看,回來時能找到小時候的感覺。
●山泉水泡茶燒飯格外香
墨城安的周邊被山環繞,他說,這些山都有自己的名字,根據山的形狀來喊的。墨城安東頭的山,形狀像一口大鍋,被村里的人叫成“大鍋頂”;村南的山頭被叫做“蘑菇頂”,西南側的山頭被稱為“望海樓”,正西的大山就是鐵镢山。閑下來的時候,他就會到山上走走,找找兒時的感覺,那些日子,已經遠了許多。
李老漢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也得益于這些山的存在,村里的空氣格外新鮮,水也是格外好喝,就算是從村里走出去的人,回到村子里還會感嘆,村里的一切都還熟悉,還是原來的樣子。空氣清新,山泉水醉人。甚至,住在外地的老人過世后,家人也會把他送回到村里。村里人喝的山泉水,這些年,還裝上了自來水管,直接送到村民的缸里。
李老漢的兒子已經43歲,在原膠南從事綠化的工作。雖然已經不住在村里,可隔三差五就回到老家。一方面看看家里的父母,還有要嘗一口山泉水,吃家里做的飯和泡的茶,那種味道,從自來水里難以品出來。李老漢說,兒子懷念那個味道,因為山泉水養大了他,那就是故鄉的味道。每當兒子回到墨城安,李老漢也能看到孫子和孫女,兩個小家伙總是圍著他轉悠。
40多歲時,李老漢曾外出打零工,可沒多久,他就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村里,他說,自己在外面待不住,心里總是念著村子和家里,滿心想著回村守著那些老樹。村里的山泉水甘甜,煮出來的飯也格外香,每每想起來,心里的酸楚就泛上來,從那以后,他就更下定決心,再也不離開村子。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劉金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