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自拍 校园 亚洲 欧美 另类,亚洲一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又污又黄在线观看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探尋即墨鳳凰村鄉愁 古建筑按記憶回歸

2014-11-28 09:14:35   來源:信網

查看原圖

分享到:

信網11月28日訊 一走進鳳凰村,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就知道自己找到了鳳凰村。

從金口鎮客運站沿著一條不寬的路一直向西,正想找個人打聽下鳳凰村的位置,卻發現一片具有明清風格的小瓦屋頂映入眼簾,還未開口,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就在心里說道:就是這了!果不其然,這個青石古巷、木門青瓦的村落就是鳳凰村,它坐落在即墨市金口鎮東北部的鳳凰山之下,一進村,明清風格的小瓦屋頂和圍坐在太陽下嘮嗑的老人組成的畫面,仿佛帶人穿越了時空。

日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走進了仍保留著獨特歷史痕跡的這個古老村落。據介紹,2013年鳳凰村入圍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最近,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剛剛把鳳凰村命名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明建筑保存完好至今有人住

村里不少明清時期的建筑保存完好,其中大多數房子里還有人居住。據了解,鳳凰村保存明清代古建筑60余處,村內部分古建筑按照莊園布局進行建造,青石小巷、大木門、屋檐雕刻等,街巷寬闊整齊,古巷道墻壁,皆是用石頭堆砌而成。極不規則的石頭,居然被能工巧匠打磨鑲嵌,用糯米砌合得嚴絲合縫才盡其用,成為一面整齊的墻。更難得的是,這些墻在經歷了幾百年以后,很多都被保存完好。現保存完整的房屋有一處。

對于鳳凰村的歷史,金口鎮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該村位于北阡遺址南側,原名北阡南街。

據《房氏族譜》載:明代永樂年間房氏由云南烏沙衛“歌樂屯”來此立村。金口古港開埠,先輩以到南方貿易經商為生,去時將當地的農產品帶到南方賣,返程時將南方特有的紫杉木、青磚、灰瓦帶回村莊建造房屋,逐漸形成村莊,因地處古阡之北,故稱北阡。1946年,北阡以北阡河為界分為兩個村,北阡河北沿用原名北阡,河以南村莊因靠近鳳凰山名為鳳凰村。北阡屯系明朝雄崖所所領八屯之一,房氏應是北阡屯的軍戶,目前該村房姓人口占九成左右。在此村北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在新石器時代,這一帶已是人煙聚落之區。

村中的二品將軍老宅保存最完整

村中60余處古宅的一磚一瓦散發著歷史的味道。滄桑幾百年,歷史的獨特痕跡保留在即墨市金口鎮鳳凰村這個古老的村落里。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順著村中一條青石小巷往北沒走幾步,看到一處古樸的院門,與周圍其他房屋建筑相比多了一份氣派,門外一牌上刻著“房格老宅”,一個小伙子正在用鐵锨和泥,隨后一位老伯從門內出來幫忙。這位老伯姓李,他們是鳳凰村的村民,正在幫忙修繕該院落入院影壁墻旁邊的二進院門。只見幾個人用彎彎的小青瓦一塊一塊地鋪設著,仿佛在修繕一件藝術品。老李說:“村里會修老房的人不多了!”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了解到,這座老宅就是鳳凰村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宅。據說,古時進門也頗有講究,小孩只能走左邊的偏門,大人才可以走右邊的正門。院子講究三進,也就是院子分為三部分,穿過前院走過中院然后才到客廳。這些地位較高的人的院落,風格大多仿照京城的房屋風格,和周圍平常人家的房子相差很大。據介紹,1958年,有一大批房子遭到了損毀,現在,就只留下了這么幾條古巷。

據房氏族譜記載,房格(1725~1809),字邁人,鳳凰村人,排行六。例授登仕佐郎(從九品),誥贈武功將軍(從二品)。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戌時生,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午時終,壽八十五歲。

房格持家教子有道,以“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作為房氏家訓,讀書明理,睦鄰友好,愛國愛家,清正廉潔,為房氏家族遺留傳教子孫的家風。據介紹,就是在這種良好的房氏家風中,房氏家族傳承儒家傳統文化,崇文重教,崇尚德行,廉潔奉公,孝悌傳家,房氏家族逐漸發展成科甲連第,人才輩出的文化世家,培養出了以二品大員、抗捻英雄房楓庭為代表的一代代優秀子孫,短短200年間,從房氏家族中走出了七品以上大員28位,太學士46位。房格也因孫子房楓庭抗捻有功受到嘉獎,誥贈武功將軍。

鳳凰村老人鐘愛老屋墻

85歲的華(音)大娘獨自住在村中兩間老屋里,她由于不識字,只知道自己姓“hua”,卻不知道是哪個字。她說她自己年輕的時候就嫁來了鳳凰村,一直生活在村里,現在孩子都在同村再立門戶生活,目前自己獨自住在老屋,沒事的時候就在村中散散步,曬曬太陽。走進華大娘古樸的院門,走道和狹長的小院中堆滿了玉米稈。一進屋,華大娘就把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讓上了炕。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問及華大娘的生活,她笑著說:“吃(了)耍耍(了)吃,好意(日)子!”她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她從沒去過城市,現在生活好了,自己對生活挺樂觀,也喜歡住在村里。最后還祝福城市信報/信網記者“發財”。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鳳凰村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記憶都深深地刻在村中老人的心中,他們愿意保留流傳下來的遺產,也愿意保護這些寶藏。青石巷旁的老屋墻都是由不規則的石頭一塊塊砌成的,80多歲的房大爺說:“你看看先輩干的活,多精細,石頭跟石頭間連點縫兒都沒有,這種房子幾百年都不會壞,要知道原來蓋房的工匠一天只能磨幾塊石頭,蓋這樣一棟房子要成幾年地蓋,現在蓋房子沒多久就蓋好了,質量能一樣嗎?”

49歲的老房指著父親家附近的一面也是不規則石頭砌成的墻給城市信報/信網記者看:“你看,這就是現在年輕人干的活,多么粗糙,你再看看這邊的老墻,石頭多么貼合精致,墻面多么平整,手藝差太多了。現在已經沒有人有這么好的手藝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看到,可能是因為修補,墻面的一部分是新砌的,與旁邊的老墻相比,不僅石縫大了幾倍,而且墻面粗糙了不少。言語間,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不僅看到了他們對這個村昔日的輝煌、記憶中美景的懷念,還感受到鳳凰村的村民對于老村的一種依戀、一種愛意,一種特有的、深深的鄉愁。

房家牌坊上的石獅子艱難保留下來

在一條青石小巷的盡頭,幾位老人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他們大多從小生活在鳳凰村,兒時就在這石頭鋪成的老巷子中玩耍。一位80歲的房大爺指著村南邊回憶說:“原來有個石牌坊,相當氣派,上面還刻著圣旨呢!”又指著北側說:“原來那邊有個家廟祠堂,修得真好,原來小時候還在那玩,現在都沒有了。”旁邊一位村民也搖著頭嘆息:“那可是少有的那么高的牌坊,非常漂亮。而那祠堂被拆了也真是可惜啊!”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了解到,鳳凰古村房家祠堂和房家牌坊已被破壞,現在已不存在,遺址都已蓋上新房子;村中尼姑庵廟遺址應改為準堤庵廟遺址,現占地2000余平方米,只存地基,地基上有兩棵銀杏樹;鳳凰古村的古井在過去是上百眼,現存的只有4眼;鳳凰村2棵銀杏樹位于鳳凰村的東北角,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原來房家祠堂院子里的。現在房家祠堂已沒有了,只剩下2棵銀杏樹;雪里紅3株,現存于鳳凰古村住戶內,已有200多年歷史。

一位老人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原來房家牌坊上的兩個小石獅子被保留了下來,如今被安放在村委大門口的柱頂上,而組成石柱的石塊還有幾塊保留有一些小浮雕,村民說,這些石頭也是牌坊被拆后被撿回來的。鳳凰村已成回憶的不僅僅是一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有村中的一些自然風貌。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在鳳凰村北看到了一條干涸的河道,里面雜草叢生,還有不少垃圾堆放其中。村中老人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這條河叫北阡河,在他們記憶中,這曾是一條清澈的小河,給他們留下過美好的童年回憶。

祠堂、小河、石巷都將按記憶回歸

“你現在看到的石板路前段時間還是水泥的,”房大爺坐在一條青石小巷邊說:“其實這條路在之前本就是這樣石頭的,后來改造成水泥的,現在說是要復古,來了個施工隊把水泥砸了,又鋪成石頭的了。”隨后,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在旁邊的一條小巷中看到了正在對道路施工的工人,他們在狹窄的巷道中部挖下近一米的坑道,說是將要鋪設下水管道,之后在路面鋪設青石。

“這樣改造好啊,比原來的石頭路好多了,原來沒有地下水道,各家有臟水都直接倒在石頭路上,污水都在路上淌,現在這樣衛生多了。”周圍聊天的幾位村民大多表示,他們也希望這樣改回原來的樣子,一位五十多歲的村民說:“還是老樣子好!”

鳳凰村村委李主任說:“現在金口鎮政府不僅要出資金對村里石巷子進行優化恢復,而且對于村內保存較好的老房建筑,將進行修繕,對于破壞嚴重的建筑將根據村中老人回憶原貌進行恢復,其中鳳凰古村房家祠堂和房家牌坊也將進行重建,同時村北側的北阡河整治也進入了施工階段。目前正在研究方案,為了有利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房的保護,以后可能會將村民遷出老房,在規劃區域內建設新居。村南頭也已建成一個停車場,并計劃建設更方便的交通。”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從金口鎮政府了解到,目前正在對鳳凰村旅游發展進行規劃,打造特色旅游景觀。另外還將依托鳳凰山開展大棗采摘及登山觀光等活動,加強鳳凰山大棗等特色旅游產品打造。

Copyright © 2014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