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祁娟正坐在教室的后排上英語課 記者彭年 攝
昨日上午10點10分,武漢市第六十四中學的第三節上課鈴響起。初三(9)班英語老師任康夫走上講臺,習慣性地環顧一周,眼神在教室左下角稍稍停頓,隨后開始上課。坐在教室角落的,是一頭棕色卷發、穿著黑色棉襖的祁娟,在清一色的校服里格外顯眼。
為了讓兒子不放棄學習,從2015年3月開始,大夾街一家15平方米雜貨鋪的老板娘祁娟,每天到校跟兒子同上英語課。從初一讀到初三,讓很多人沒想到,這種很另類的陪讀方式,產生了“皆大歡喜”的效果。
“這個辦法很笨,但也是我的唯一選擇”
“這個辦法很笨,但也是我的唯一選擇。學習不能光靠老師,如果家長都不幫孩子,還指望誰來幫?”祁娟說。
當年,讀初一的兒子小宇(化名)成績很不好,尤其是英語,考試只能得十幾分。祁娟回憶,兒子不僅不自信,還有厭學情緒,她心里著急,卻又不知道要怎么幫。一天上午,在見班主任后,她走到教室想看看孩子。當時正是一堂英語課,只有初中學歷的祁娟站在后門口,聽著聽著竟入了迷,她發現自己不但能聽懂,而且還覺得挺有意思。
聽完那堂課,祁娟便有了陪讀的想法:“我曾向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取經,他們說課堂45分鐘是關鍵,但兒子卻總抱怨上課聽不懂。所以我想干脆來和他一起上課,你聽不懂,那我來幫你聽。”
全家人都反對祁娟的想法。“家人覺得我不務正業,還耽誤了掙錢。孩子也很反感,這樣顯得他跟別的孩子不一樣。”然而,祁娟還是決定試一試。
在得到學校許可后,祁娟開始了陪讀路。每天早上七點左右,她會先到店里打掃鋪面,準備開張。在英語課快開始前,再帶上書和筆記本,先后乘坐摩的和公交車到學校,店則交給丈夫照看。如果丈夫有事外出,她便把店鋪關了,安心上課。班主任也特地為她在教室角落放置了一套專屬桌椅。“其他科目我聽不懂,坐在那里很尷尬,孩子也覺得我在監視他,所以我只聽英語課,抓得了一門是一門。”
“想為孩子營造學習氛圍,教他學習方法”
翻開祁娟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單詞,英語課本的空白處也都是筆記。老師講的重點,她會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遇到不懂的問題和錯題,她會在課后向老師請教。
每天回家后,祁娟還會和兒子一起做作業,就連老師掛在網上的額外練習和寒暑假作業,她也一題不落全部完成。
“他寫他的,我背我的,互不干擾。如果他有不懂的,可以來問我,但絕對不能抄答案或偷懶。”祁娟說,“我想為孩子營造學習氛圍,教他學習方法,而不是幫他學。”
每次考試前,祁娟會根據自己記下的重點,督促兒子把基礎知識落實。在她的幫助和陪伴下,小宇慢慢掌握了學習方法,成績開始提升。英語成績最初只能得15分,到現在常考100多分。不只是英語,他的各科成績也大幅度提升,本學期的期中考試,原本連拿初中畢業證都很困難的小宇,沖進了全年級前150名。
到了初三,學得也越來越難,祁娟有很多問題還要向兒子請教,母子倆從最開始的“媽媽帶著孩子學”,變成了“孩子帶著媽媽學”。還有個戲劇性的結果,雖然起初只是想幫兒子,但在課堂上,祁娟說找回了年輕的感覺。以前,祁娟會花很多時間打麻將和玩手機,如今,英語成了她的新愛好。
“剛開始確實有些抵觸,覺得自己那么大了,還要家長陪著上課,非常不好意思。”小宇說,他漸漸知道了媽媽的用心良苦,也在媽媽的幫助下,學會了學習,找回了自信。“媽媽的付出對我是一種鞭策,讓我不敢松懈,也讓我體驗到學習原來這么有意思。”
“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多陪伴他,幫助他”
受益的還有一位姓張的同學。班主任馮翟曾安排他跟祁娟同桌,坐在一起短短兩個月,他的英語成績提高了三十多分。馮翟說:“還有家長跟我說,讓我把他們孩子的座位調到祁娟附近。”
祁娟說,她發現很多成績不好的孩子,并非“不是學習的料”,而是缺少督促、關注和鼓勵。在最近的一次班級家長會上,祁娟作為家長代表發言,呼吁家長們多關注孩子,哪怕花一節課的時間走進校園,聽聽課,都會是對孩子莫大的鼓勵。“家人當初也都覺得,小宇不是學習的料,為什么還非得逼他學?但我并不是要他成績變得多好,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多陪伴他、幫助他,盡一個母親最大的努力。”
市六十四中副校長許紅路說,學校非常提倡家長助學,鼓勵家長能抽時間走進課堂,一學期至少來聽一堂課,了解學校在做什么,孩子在學什么,打破家校之間的隔閡。
不過,祁娟也有自己的擔憂:“我這樣陪讀,會不會讓孩子形成依賴?以后的路還是要他自己走,我應該要慢慢放手了吧。”祁娟說,孩子到了高中,她想陪也力不從心了。她也會慢慢退出到課堂外,讓孩子自己走。
對祁娟的另類陪讀,一位資深教育專家說,有些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也有些家長根本不關注孩子的學習,祁娟的成功在于把握了這個“關注度”;無可否認,家長的積極言傳身教以及長期陪伴,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好的影響。(記者陳曉彤)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