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營經濟增加值將達到6600億元年均增長9%
昨天上午,《青島市“十三五”民營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 《規劃》明確了我市“十三五”期間民營經濟的發展布局和目標,提出“三核十地、三軸多點”新的空間布局結構。《規劃》指出,到“十三五”末,我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將達到6600億元,年均增長9%,占全市比重達到50%。值得一提的是,《規劃》還格外關注公共事業民營化發展,提出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醫療及養老服務等重點。
布局>>>
民營經濟首提“空間布局”
根據全國、全市發展的大局考慮籌劃,《規劃》創造性提出了民營經濟“三核十地、三軸多點”空間布局結構——集聚發展民營經濟三大核心,延伸發展民營經濟十大高地,全面推進民營經濟軸帶展開,努力強化民營經濟多點布局。
據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透露,空間布局在我市民營經濟發展領域屬于第一次提出,這有利于發揮《規劃》的宏觀引領和戰略藍圖作用。
重點>>>
將著力推動四大發展領域
“十三五”期間,我市將著力推動四大領域的民營企業發展,分別是:民營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民營服務業現代化發展、民營藍色產業體系化發展、農業和公共事業民營化發展。
關于民營制造業智能化發展,記者了解到,我市一些民營企業早已在“十三五”之前就開始布局。以青島新“五朵金花”之一酷特(紅領集團現用名)為例,該公司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布局智能制造,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6年上半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僅微增0.71%,但酷特董事長張代理卻給記者展示了一張企業報表:2012年至2016年,該企業產值連續五年增長100%以上,利潤率達到25%以上。據張代理介紹,這一成就與酷特及早進行的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密不可分。張代理表示,酷特的傳統企業升級改造解決方案適用范圍廣泛,僅2016年就簽約鞋帽、電器、機械、化妝品等20多個行業的60多家企業,幫助他們實現傳統企業的升級改造。
在智能制造領域,3D打印同樣被寄予厚望,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被一再提及。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青島三迪時空集團有限公司搭建起“三迪時空”3D打印服務網現,已聚集3D打印企業1200多家,占全國3D打印企業總數的95%以上,成為國內最大的3D打印公共服務平臺。三迪時空董事長李培學表示,去年11月,青島市3D打印創新產業園落戶即墨經濟開發區,將在即墨打造基于3D打印核心生態圈的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平臺、互聯網工業創新創業平臺,并打造基于3D打印核心產業集聚的3D打印創新產業園、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國家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面向全青島乃至全國推進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程。
開拓>>>
推進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
對于民營經濟的發展,不但要墻里開花墻內香,還要想辦法在墻外香起來。 “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推進企業境外融資、上市,統籌安排民營企業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貸款,不斷壯大自身經濟實力。此外,我市還將引導民營企業積極融入國家 “一帶一路”戰略,支持民營企業開拓東盟、南亞、中東、拉美、非洲及金磚國家等新興市場,支持民營企業提升傳統市場開拓深度,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傳統市場發展海外自主營銷窗口、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直接進入終端銷售市場。建設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通關、收匯、退稅、物流以及融資、保險等國際貿易供應鏈各環節服務。
東岸民營經濟發展核
以現代服務業為特色,重點發展金融服務、現代商貿、總部經濟、時尚消費、旅游休閑與健康養生、科技信息和文化創意等高端民營服務業。
西岸民營經濟發展核
以海洋經濟為特色,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生物、節能環保、新材料、旅游度假、通用航空、科技服務、文化創意、藍色金融、生命健康等領域全面壯大海洋類民營企業。放大中德生態園和中韓創新產業園等國際園區功能。
北岸民營經濟發展核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特色,統籌紅島片區、城陽區和新機場片區,在軟件與信息技術、藍色生物醫藥、海洋裝備研發、高端裝備智造、節能環保與新材料、健康休閑等領域全面發展民營新興產業。
以濱海藍色經濟發展帶、煙威青綜合發展帶和濟濰青綜合發展帶為“三軸”,圍繞濱海“藍高新”民營經濟走廊、煙威青“智造業”民營經濟走廊和濟濰青“高增值”民營經濟走廊,重點打造城陽棘洪灘軌道交通、即墨龍泉汽車、黃島董家口高端裝備、平度新河生態化工、平度南村電子家電、萊西姜山新能源汽車、高新區祥茂河智能制造、膠州九龍航空、即墨金口醫藥生物等民營制造業功能區,以及金家嶺財富金融聚集區、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郵輪母港國際金貿中心、靈山灣影視文化區、李滄交通商務區、城陽總部商務區、青島軟件科技城、董家口港區物流園、即墨國際商貿城、膠州灣國際物流園等10大民營服務業功能區,集聚發展家電電子、石化化工、汽車零部件、船舶海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機械制造、信息技術、文化創意、休閑旅游、商貿流通、現代觀光農業等民營經濟支柱產業。
以即墨、膠州、平度、萊西四市駐地和藍谷海洋科技城、董家口港城、鰲山灣新城、膠東國際空港新城等外圍組團為重點,著力打造以10個次中心城市為重點的民營經濟發展高地,全面打造商貿物流、汽車配件、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節能環保、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節能環保、文化娛樂等民營經濟重點產業,增強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將圍繞重點建設的50個工業產業集聚區,推動民營二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統籌規劃產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培育各類民營服務業態,構建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的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
農業:培育10萬農業創客
全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重點扶持農業基礎裝備水平提升、生產功能區建設、農產品質量品牌提升、種業振興、產業融合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耕地質量提升、生態保護和提升等“十大工程”,培育10萬農業創客,打造10家農業眾創空間,建設100萬畝糧油高產示范區。發展現代種業、現代漁業、現代畜牧業、糧食、園藝農業、生態林業、農產品加工業、節水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智慧農業等十大現代農業,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藍莓小鎮、海洋牧場等現代農業重點項目,打造農業支柱產業、品牌產品和特色農業產業帶,爭取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推進以農民合作社為核心的合作經營。鼓勵小微企業加快集約化規模養殖加工基地建設,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推進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范區建設。
教育:2020年民辦培訓機構達千所
拓寬民間資本參與教育事業發展的渠道,吸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形成不同投資、不同舉辦主體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大幅提升公共教育資源的供給能力。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參與民辦教育,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鼓勵中外合作辦學。探索委托管理等辦學形式。結合我市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和新一輪標準化學校建設,推出一批重點項目進入教育引資市場,引進民間資本建設優質學校,打造民辦教育品牌。探索通過以土地、校舍等要素低租金或零租金等方式,吸引教育名家或品牌學校通過民辦教育機制辦學,建設高端學校。到2020年,各類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達到1000所,民辦學歷教育學校和在校生比例達到總數的20%。
醫療:2020年每千人床位最低1.5張
嚴格按照市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政策,指導社會資本到我市支持和鼓勵的區域,興辦我市資源相對不足和社會需求旺盛的醫療機構,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醫療服務,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定期公開公布區域內醫療機構數量、布局以及床位、大型設備等資源配置情況,將社會辦醫納入相關規劃。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在符合規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社會辦醫療機構可按政府辦醫療機構同等條件申請扶持,一視同仁確定支持對象,扶持有一定技術實力的社會辦醫療機構繼續提高水平。設立社會辦醫政府專項獎補資金,對于新獲得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專科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分別給予500萬元和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支持不同舉辦主體的醫療機構進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對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的社會辦醫療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合理補助;對按照規定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臨床重點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補助政策。
養老:2020年民辦養老床位7萬張
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發展康復療養、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等產業。適應人口老齡化需求,重點發展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不斷提高養老服務水平。通過公建民營,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激發社會活力,把社會能夠提供的養老服務,盡可能交給社會承擔,逐步實現政府由 “辦”到“管”、由“辦”到“買”的轉變,通過營造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努力使社會力量成為養老服務的主體。各區市應在對本地區養老服務業發展進行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對公建民營工作做出總體安排,試點先行、積極穩妥地推進。到2020年,民辦養老床位總數達到7萬張,占養老床位總數的比例達到70%。 本版撰稿 記者 衣濤億元,占全市GDP比重44.2%;民營經濟實現稅收989.3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比重達到51.49%;吸納就業人數累計達273.6萬人。全市民營工業企業涉及36個行業大類,其中電力、石化、服裝、食品、機械裝備、電子信息形成千億級產業鏈。
數據顯示,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累計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269318戶,注冊資本(金)9309.9億元;累計實有個體工商戶633426戶,注冊資金361.8億元。此外,在創新方面,科技型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到2015年底,新創建2個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4個國家級、24個省級、79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培育19個省首臺(套)技術裝備、61個青島名牌產品和132個“專精特新”產品(技術)、61家專精特新示范企業。有效注冊商標總量達9.5萬件,中國馳名商標總量123件,榮膺全國首批“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稱號。全市馬德里商標申請總量突破1900件,申請量和增長率在全國各省市中位居第一。
發展目標
■經濟規模
到2020年,全市私營企業達到40萬戶以上,年均增長8%以上;注冊資本(金)2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6%左右;個體和私營企業從業人員達到300萬人以上。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6600億元,年均增長9%,占全市比重達50%。
■對外貿易
到2020年,全市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總額突破600億美元。服務貿易額突破200億美元,年均增速在15%以上;服務外包執行額突破50億美元;年均增長15%以上。
■經濟結構
到2020年,全市民營經濟三產結構調整為3∶45∶52。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500億元;新興產業領域銷售收入達到5000億元;高科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民營經濟重要支撐。
■創新驅動
到2020年,民營科技企業占全部民營企業數量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民營為主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達1700家,年增長12%以上。
■政策支持
到2020年底,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全面放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進一步擴大,商事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政策落實更加有力,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的全國領先營商環境初步建成。
■對外投資
2016年至2020年,累計對外投資額突破100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5%左右。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