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更加強大的創新能力,生產出更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成為青島發展互聯網工業、全面升級制造業的終極目標
在青島,工業與互聯網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這場“戀愛”的發端,可以追溯到十年前。2005年左右,以海爾、紅領為代表的先鋒企業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主動擁抱互聯網、應用互聯網,對自身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造與重塑。先鋒企業大膽求變,敢于“吃螃蟹”,這符合青島制造演進三十多年來的一貫邏輯——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的品牌意識覺醒,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內部管理革命,青島企業都走在中國制造的變革前列,這一次同樣如此。
然而青島制造此次面臨的挑戰,大過以往任何一次。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制造業受到的沖擊最大。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青島抓住“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機遇,去年在國內率先出臺《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全面開啟傳統制造企業的互聯網轉型。對于此次轉型,市經信委主任項陽青稱之為“生死之戰”:“在經濟新常態下,如果我們廣大制造企業不緊踏互聯網節拍,就必然會節節敗退,甚至丟失陣地。”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則早在幾年前,就作出了“企業不觸網就死亡”的論斷。
在此背景下,青島工業與互聯網的“戀愛”,注定是一場關乎存亡的“生死戀”,一批企業將在擁抱互聯網的過程中浴火重生,一批企業卻因無法得到互聯網垂青而被市場淘汰。
大棋局:八萬企業“牽手”互聯網
至少從目前來看,我市最早擁抱互聯網的企業都已渡過急流險灘,取得了可以經受市場檢驗的成果。海爾在國內多地建成自動化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智能工廠,紅領在業內率先實現了產品的個性化、大規模定制,雙星輪胎、賽輪股份、森麒麟輪胎等企業紛紛建起智能化的輪胎智能工廠。這些企業從互聯網那里得到的最大饋贈,就是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更加貼近用戶,在創造有效供給上所獲良多。
但從全市8萬戶工業企業的大棋局來看,這些企業的成功,僅僅意味著青島互聯網工業邁出了一小步。
根據規劃,青島要實現由制造業大市向互聯網工業強市的戰略轉型,未來的制造業要具備三個鮮明特征,即軟件定義的智能工廠,數據驅動的先進制造,平臺支撐的新型產業生態體系。到2020年,要實現“三個五”目標,即改造500個自動化生產線或數字化車間、建設50個智能工廠或互聯工廠、培育5個云制造服務平臺。
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當前的青島制造,除了少數與互聯網成功“牽手”的企業,更多的企業仍處于痛苦摸索之中,找不到自身與互聯網的“融點”。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制造企業發展互聯網工業存在兩大難題。”市經信委互聯網工業推進處處長王法體告訴記者。“首先是前景不明。大多數企業對如何應用互聯網,怎樣進行信息化改造,會達到怎樣的效果,沒有明確而清晰的認識,從而反應遲鈍、錯失轉型機遇。其次是資金投入壓力大,應用互聯網、進行信息化改造,很可能會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造成影響,假如投資效果不明顯,對中小企業來說就是致命打擊,由此使企業彷徨顧盼、貽誤戰機。”
針對資金投入問題,青島去年開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運用財政專項資金,統籌采取股權投資、貸款貼息、項目補助、保險補償等方式,制定互聯網工業發展平臺建設補助資金實施細則和互聯網工業定投基金設立方案,支持智能制造、智能裝備、云計算、大數據、眾創平臺、產業載體等互聯網工業重點項目和“三個五”示范試點項目建設。
針對企業與互聯網的陌生和疏離,青島用多年發展制造業的成功經驗應對: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為了讓更多的企業認識互聯網、擁抱互聯網,去年以來,市經信委邀請了北京機械自動化所、上海寶信、武漢艾普工華等國內知名的互聯網工業服務商,組建咨詢服務團隊,幫助我市企業開拓視野,提供發展路徑;支持我市海爾、雙星、軟控等單位發起成立國內首個互聯網工業服務商聯盟,囊括上海寶信軟件、浙江中控、北京自動化研究所、西門子和思愛普(SAP)等國內外知名的互聯網工業服務商;舉辦形式多樣的對接活動,為工業與互聯網的對接提供全方位服務。
點對點:碰撞出深度融合的火花
政府的“穿針引線”,幫助企業與互聯網找到了“共同語言”。
市經信委一位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我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搭建互聯網工業融合對接平臺,組織了互聯網工業服務商(國際)聯盟供需對接會、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現場交流會、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現場交流會等一系列線上、線下系列對接活動。截至目前,已組織50家互聯網工業服務商與我市有需求的100余家制造業企業面對面、點對點,開展方案設計、系統集成、裝備技術和融資支持等服務。其中,青島百靈信息科技、黃海制藥、三恩、青島食品股份等近30家制造企業與北京蘭光創新、浙江力太、武漢艾普工華等10余家服務商達成合作意向。
我市還根據傳統產業的現實需求,專門成立機械裝備、家電電子、紡織服裝三個行業技術服務團隊,對紅妮、泰諾福倫等 20家企業進行點對點、個性化診斷服務。
點對點、面對面,使我市企業與互聯網碰撞出深度融合的火花,其中一些企業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青島張氏機械公司“點對點”對接后,進行了20余項設備自動化改進,實現設備的自動化控制,生產匯總統計周期從48小時縮短至1分鐘之內;設備效率由之前的80%提升至95%;產品質量追溯由之前的難以追溯到100%精準追溯;產品生產周期由10天縮短至5天;物流周轉提高50%;產線工作人員由650人縮減為355人,人工成本降低45%;三大類產品總產能由改造前的年產0.76億支提高至1.6億支,總體產能增加一倍。
在工信部推出的首批46個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中,我市有海爾等3家企業的項目入圍,另有3個項目獲得國家智能制造專項資金支持,入圍項目數量、獲得資金額度均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
“在青島制造未來必須具備的三個鮮明特征中,智能化首當其沖。隨著《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的深入實施,我市越來越多的企業加速邁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項陽青說。
目前,青島海晶化工集團新廠全面實現智能化、自動化,大量的高端設備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替代了人工,平均每個生產區域只有一兩個人,其他都是自動化控制,生產能力增加一倍,用工反而減少一半以上。雙星集團位于青島董家口的綠色輪胎智能化示范基地投產后,將實現綠色、高質量、高附加值、高效率四個目標,產品質量達到世界中高端水平,勞動生產率提高80%以上。
形成更加強大的創新能力,生產出更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已成為我市企業“愛”上互聯網的核心訴求,而這也正是青島發展互聯網工業、全面升級制造業的終極目標。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林 剛
本報制圖 李飛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