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正式進入倒計時,然而今年銀行攬儲大戰卻略顯冷清。記者走訪島城多家商業銀行發現,雖然銀行存貸比考核取消了,但由于存款利率降至歷史最低點的局限,商業銀行在傳統定期存款的攬儲動力明顯不如往年強勁。不僅定存利率沒有走高,甚至部分股份制銀行還選擇了微幅下調。與此相比,此前不溫不火的大額存單則成為年末銀行攬儲的新利器。
利率最高上浮45%
記者調查后目前并未發現有“上浮50%”的大額存單產品在售,但相比定期存款,其利率確實優勢更佳。
除國有銀行3個月、6個月和1年期,利率分別為1.55%,1.82%,2.1%外,股份制銀行相對會較高,新近發行的大額存單利率普遍比基準利率上浮幅度都超過了40%。其中,民生銀行、恒豐銀行、興業銀行近期推出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對應期限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了約42%,而青島銀行、河北銀行等小型城商行發行的大額存單利率甚至較基準利率上浮45%。
“大額存單對客戶來說,無風險、收益高、可流轉;而對于銀行來說,由于大額存單所謂提前支取并不是從銀行中支取,不會對銀行流動性發生沖擊。因此,大額存單有望成為銀行攬儲的新辦法。”青島銀行理財師陳巖巖表示。
恒豐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額存單的發行是銀行在主動負債類業務上的成功實踐,標志著銀行自主定價能力進一步提升,是不斷探索滿足客戶多樣化投資需求、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手段。“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不同銀行存款競爭策略的差異會更加明顯。銀行將會越來越重視主動負債工作,存款占總負債的比重會逐漸下滑。”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認為。
理財收益率一路下行
在存款流失的同時,以往被視為銀行攬儲利器的理財產品,今年亦難當“大任”。與往年年末收益率動輒7%、8%相比,今年銀行理財產品可謂風光不再。
“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連續下降,其成因較為復雜。”普益財富研究員鐘鴻銳認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通縮趨勢明顯導致央行采用了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另外,6月中旬A股暴跌導致對接A股的金融衍生品規模急速下降、大量對接A股的銀行資金退出之后的再配置浪潮引起資產荒,是引起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的兩大主要因素。”
在整體收益率下滑的大背景下,不同機構之間發行產品的收益率也出現了分化。根據普益財富收益率指數顯示,大型商業銀行目前理財產品綜合收益率為4.12%,股份制銀行為4.61%,股份制銀行產生了較為明顯的相對優勢。
業內分析,到了年底,理財產品的收益受正反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市場整理利率繼續下行,將導致理財產品的資產端收益下降;另一方面,年末資金確實會較平常稍緊一些,對理財產品的收益會起到支撐作用。至于最終理財產品的收益向哪個方向走,要看這兩方面的作用力哪個更大。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仍會相對寬松,市場利率下行步伐未止,各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 (記者 景虹)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