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城聯動”大城市構架成型
青島加快建設組團式、生態化的海灣型大都市
建置一百二十余年的青島,從未像今天這樣心懷廣闊,昂然前行。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跳出膠州灣的小格局,著眼全域的大視野,在“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這一全新空間戰略搭建起的闊大舞臺上,青島瞄準加快建設組團式、生態化的海灣型大都市這一目標,開始了觸及城市靈魂的格局重塑。通過幾年的努力,一個框架布局更加明確、綜合功能日益提升、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正步入現實。
“全域統籌”重構大青島的框架
一直以來,構建“大青島”都是這座城市最為執著的夢想。
上世紀90年代,市政府東遷,青島跳出狹仄的老城,建設了全新的“東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港口和經濟重心西移、北部區域開發建設,城市在西跨、北拓中,框架進一步拉大……
而“全域統籌”概念的提出,則讓城市今后的擴展、拓張有了更為清晰的總體設計。“通過啟動實施新一輪的《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青島首次把眼光放到全域。視角的轉換,視野的放大,不僅改變了看待城市的空間尺度,更是強烈地沖擊著城市的思維格局。”一位青島城市觀察者這樣評價“全域統籌”的價值。
這座城市,被再次認識,被“重新發現”。
曾被長期“邊緣化”的母親河——大沽河,重歸城市舞臺的中心。這條在青島境內長達140余公里的河流,穿行于城市轄區廣袤的北部。流過萊西、平度、膠州、即墨、城陽五區市,串起50個鎮(街道辦事處),流域面積4781平方公里,占到市域總面積的45%,流域人口約占青島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多。
在全域視野中,在宏大的棋局中,大沽河的戰略地位陡然浮現,不再可有可無,它既是大青島的生態中軸,又是北部區域的發展主軸。伴隨著 2012年2月8日至2015年10月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大沽河華麗轉身,不僅疏密有致地勾連起青島現代農業的品牌長廊,舞動起山水相逢的生態綠軸,也形成了空間上優化重塑、產業上梯次布局、結構上南北呼應的發展新矩陣,將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大青島北部區域的崛起。
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配置,也在“全域”的概念下跳出狹隘的主城區概念,得以重新布局。以教育為例,2012年,在結合全市城市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的背景下,青島啟動青島實驗高級中學、青島外語學校(九中)、青島美術學校(六中)、青島十九中新校區、青島三十九中新校區等5所高中的新建。新校區將于明年投入使用。屆時,不僅教學環境和教學規模顯著改善,也將扎扎實實地提升城陽、西海岸和即墨的教育水平。
醫療資源同樣在全域的布局中得以提升。2012年以來,位于即墨、萊西、平度、膠州四市和城陽區、黃島區幾所縣域人民醫院擴建工程均實現新增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有效改善了縣域居民的就醫條件。
交通、市政設施、養老助殘、社區服務,公共文化體育等,無不如此。一個協調、平衡的覆蓋全域的全方位的服務、支撐體系,正在漸漸成型。
“三城聯動”打造
宜居幸福家園
心中的青島那么大,現實的青島卻曾經那么小。多年來,沿海岸線布局的城市結構讓青島人對老城區有著極度的依賴,“寧要市南一張床,不要北部一套房”的置業心態就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然而,近幾年,在“一軸、三城、三帶、多組團”的市域城鎮空間布局結構的引領下,青島著力推進環膠州灣的東岸城區、北岸城區、西岸城區三城聯動。通過一系列配套設施建設,三城正依托各自特點,形成功能互補、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區,共同打造出宜居幸福的新家園。
魏建波從未像今天這樣愉快的工作生活,作為海晶化工搬遷至董家口后入職的一名機械設備維修師,從泊里走出的魏建波對能在家門口找到對口的工作興奮不已。“我上學時學的是機械專業,原來家門口沒有適合我專業的工作,就在外面漂了兩年。一年前看到海晶化工在我們這邊建廠招人,就投了簡歷。現在離家這么近,每天都能回家住,而且工資比以前多兩千多塊錢,非常滿意。”
在西海岸新區泊里鎮,機會的增多吸引了越來越多像魏建波一樣的人回家鄉就業創業。而依托于“十二五”董家口港城開發建設加速,重點發展港城配套需要的制造業、服務業,泊里鎮也從五年前的農業小鎮,躍身為特色鮮明的小城市。泊里鎮黨委委員邵珠山告訴記者,今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全鎮的財政收入預計可以達到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3萬元,分別是2010年的7.7倍和1.4倍。
北岸城區的改變或許更大。按照科技型、生態型、人文型新城區全新定位,這里計劃統籌布局公共服務和管理、文化、會議、金融商貿、醫療醫學和體育中心,重在做高做新。目前,青島中學、市殘疾人康復中心項目和青島市民健康中心項目已經開始基礎施工,市科技館項目、會展中心項目、青島文化中心項目、旅游服務中心項目、紅島綠洲濕地公園項目和北部新城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計劃于明年開工建設。全部完工后,北岸城區的城市功能將更加完備。
東岸城區也在不斷的建設中更加宜居。近幾年來,這個全市行政、文化、金融、商務、商貿、旅游度假綜合服務中心,積極實施城市空間轉型發展,彰顯青島歷史文化特色,著力加快有機更新、改善人居環境、解決“城市病”問題,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路更平了,景更美了,居民生活也更加舒適。
“一谷兩區”引領
城市戰略地位躍升
在全新的空間布局中,藍色硅谷、紅島經濟區、西海岸新區的設計可謂點睛之筆。然而就在四年前,卻極少有人知道,“一谷兩區”將給青島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十二五”的收尾之年,在“藍色經濟”大行其道之時,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正是這先人一步的布局謀篇,為青島這座因港而生,因海而興的城市發展贏得了巨大先機,搶得了絕對先手。在“一谷兩區”的帶動下,一個更符合“藍色經濟”發展的空間平臺橫空出世,引領高端“藍色資源”在島城加速匯聚,迅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青島的城市戰略地位也實現了大幅躍升。
在藍色硅谷,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機構之一,全國唯一的海洋類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日前正式啟用,它不僅整合青島本就深具優勢的海洋研發資源,更是站在國家層面對全國乃至全球海洋科研力量的整合。在此之前,中國走向深海、走向“深藍”最前沿的陣地——國家深海基以“蛟龍號”母港的身份接受了世人的檢閱。
在紅島經濟區,國內海洋工程裝備龍頭企業——中船重工被“高大上”的平臺所吸引,帶動旗下的710所、714所、716所、719所、725所、602院等研發機構紛紛進駐……
在西海岸新區,中德兩國政府共同打造的中德生態園肩負直面全球經濟發展的困局,探索最前沿的生態化經濟模式的使命。人與自然、產業與環境、社區與廠區如何平衡?這些指向未來、指向可持續發展的深刻追問,將在這里,尋找答案,得出示范。
高端資源匯聚的同時,更是將創新的因子集聚化地引入城市。在經濟步入“新常態”,傳統的靠投資、靠資源驅動的發展模式,已無力抵御下行的壓力之時,鮮明的創新驅動的發展特質,成為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的強力引擎。
“一谷兩區”則用完美的循環曲線為城市的創新者展示著成果轉化的路徑。
藍色硅谷是高端研發的重鎮,聚合起全球藍色研發資源,是創新的源頭。紅島經濟區,則以科技服務業為發展的重點,憑借日益完備的創新創業體系,成為這座城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絕佳平臺。西海岸新區,則是“先進制造”的高地,大規模的產業化,全新的工業4.0,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堅實的支撐。從研發、孵化、到產業化,各種相關資源已經在這條循環曲線上“各就各位”。一個實驗室的成果,甚至一個創新的念頭,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培育的苗圃、孵化的空間,以及壯大上市的路徑。
因為有了這條循環曲線,青島的創新創業有了現成的發展路徑,進而形成源源不斷、澎湃噴涌的內生動力,成為這座城市經濟成長、壯大的核心力量。
一座城的鏗鏘步履
市容環境: 景色更美 生活更愜意
2011年起,我市連續五年實施“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重點對視覺污染、環境衛生、園林綠化、機動車排氣、居民樓院、城鄉結合部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集中整治。經過全市上下不懈努力,整治行動取得良好效果,城市展現出了新街景,市民游客拍手稱快。
八大關的華麗轉身是整治行動最好的代表。作為“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形象的集大成處,八大關風景區讓無數游客流連忘返,但是長期以來一些存在于景區違法搭建和沒有得到及時修繕的老舊房屋、綠地破壞了區域整體的形象,也給一些居民生活帶來不便。整治行動以違建拆除、改善民生為切入點,全面系統地對八大關風景區進行綜合治理,涵蓋道路整治、房屋修繕、樓院美化、綠地補植的多方面內容。同時,八大關風景區還探索長效化管理機制,啟動公共區域物業化管理,力保風景區高水準運營。經過整治,風景區內數以百計的小院煥發出新的生機,陳年垃圾被清走,煤池子被拆除,空地錯落有致地種上了無花果、柿子、李子和櫻桃等各類果樹。房子也粉刷一新,旁邊還新修建了干凈整潔的廁所。
無數臨街老樓也通過綜合整治煥發出新生。以孟莊路45號為例,通過維修,這座建于1987年的老樓得到了徹底的改造,不僅屋頂不漏水了,外墻也進行了重新處理并換上了隔音窗,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質量。
市容環境十大整治帶來的街景街貌變化更是令人欣喜。經過視覺污染整治,城市的視覺環境明顯改善,島城美景得以更好、更完整的呈現;經過環境衛生整治和居民樓院整治,街頭臟亂差大為減少,專門的管護隊伍還將垃圾“二次污染”降至最低;經過園林綠化提升,城市“綠景”全面改善,新建的“綠道”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好去處;經過市政道路整治,市政道路水平全面提高,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經過停車秩序規范整治,城市交通秩序大為改觀,停車更加有序;經過機動車排氣污染整治,空氣質量有所改觀,天更藍、海更碧。
城市管理:引入市場的力量
“十二五”時期,我市從改善提高城市環境入手,以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數為著眼點,以舉辦“世園會”為契機,不斷加強城市管理水平,將城市健康的理念融入居民生活中,城市衛生環境整體水平顯著提高,為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標明確,方能有的放矢;機制健全,才能卓有成效。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建設,分別出臺了《青島市綠化條例》《青島市控制吸煙條例》《青島市供熱條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青島市戶外廣告設置管理辦法(試行)》《青島市海水浴場管理辦法》等多部規范性文件。通過這些文件明確城管工作邊界和責任劃分,為實施精細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具體工作中,我市積極推行網格化、專業化和市場化改革。以環衛工作為例,不同于過去環衛自家人干自家活兒的運作方式,“三化”改革是通過招標形式,確定專業公司進行固定區域的環衛保潔。由于引入了市場力量,保潔可以實打實地落到了“精細”二字上,一舉破解了多頭管理、隊伍單一、作業經費難以統籌環衛作業三大痼疾,效果明顯。政府的監管效率也在“三化”改革中得以提升。管理部門從繁瑣的傳統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做好環衛規劃發展和日常監管工作。由于專心“做裁判”,效率和權威都有實質性提高。
監管體系建設也在沿著“三化”的路子越走越遠。今年,我市積極整合原有的城管監督指揮中心和12319服務熱線管理中心,實施數字化城管系統與12319熱線系統一體化運行,建立了“一線一網一平臺”智慧城管監督指揮體系,構建了集行業管理、便民服務、應急處置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建立60個、1萬余人參與的“微信群”,開發了“青島城管”手機客戶端,7×24小時進行著“網絡在線問政”,繪制“公廁地圖”、“市政公用服務站點地圖”,發送溫馨提示短信360萬條,廣大群眾隨時隨地、動動手指就能反映問題、了解到相關資訊。
城市建設: 中心城區道路總里程增加27%
“十二五”期間,青島市以促進統籌發展、一體發展為重點,統籌重大道路交通項目規劃布局,按照“快速路成網、主干路擴容、支路網加密”的總體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快速路、主次干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據統計,全市五年間建成快速路達40公里、主干路154公里、次干路及支路700余公里,區域對外輻射能力顯著增強,城區道路交通條件明顯改善。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六區)道路長度4334公里,較“十一五”末的3409公里增長27.1%,其中東岸三區(市南、市北、李滄)道路長度 1060公里,較“十一五”末的956.8公里增長18.3%。通過持續不斷的道路建設和挖潛,路網高峰持續時間減少了1.48小時,路網平均速度提高了 9.71%,重點道路通行效率提高43.39%,通行時間縮短約25%。
路網建設是該時期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通過實施膠寧高架路三期工程、新疆路高架快速路工程和重慶路拓寬改造工程,主城區幾大干路實現了互聯互通,對外交通疏解能力大幅提升,區域交通擁堵顯著緩解,環境、民生得到巨大的改善,也間接提升了周邊地塊土地價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延伸道路建設也頗具亮點。“十二五”時期,我市將“斷頭路”打通作為路網挖潛重點,統一梳理、分批實施,陸續開工和實施了世園大道、金水路、安順路、長沙路跨鐵路段、福州路、深圳路、株洲路、內蒙古路下橋匝道、太原路、棗山路、蚌埠路等10余條未貫通主干道路,及同安路、文昌路、伊春路、廣水路、銅川路、東川路、漢川路、毛楊路等近10條未貫通次干路打通工程,高標準拓寬改造了九水東路、金水路(四流路—黑龍江路),實現主干道路提速擴容,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時結合交通擁堵治理需要,加強交通組織優化和微改工程,加大擁堵片區支路網建設、打通微循環、整治背街小巷,實施微循環布局成網,有效疏解主、次干道交通壓力,提升了市民出行條件。
紅島經濟區: 十余重點公共服務項目接踵開工
紅島經濟區,膠州灣北岸的閃耀明珠,將是市民生活居住的絕佳選擇。按照有關規劃,紅島經濟區布點了十余個市級重點公共服務項目,目前,青島中學、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和青島市市民健康中心已開工建設,明年年底,市科技館項目、會展中心項目、中波發射臺搬遷項目、青島文化中心項目、旅游服務中心項目、紅島綠洲濕地公園項目和北部新城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項目也將全面開工。完工后,紅島經濟區的城市功能將更加完備。
作為以城市之名命名的品牌中學,青島中學項目將極大強化青島北岸新城教育資源。學校位于紅島經濟區華中路以東、祥茂河入海口以西、女姑口大橋以北、火炬路以南區域,將設立幼兒園部、中學部(含國際部)、九年一貫制部三部分。其中,幼兒園項目總建筑面積約7863平方米,以“慧海島礁”為設計主題,留出大面積的室外空間,為學前兒童提供更多的室外運動和親近自然的機會;中學部(含國際部)總建筑面積約192482平方米,由4個主體5層的功能性體塊和中央的公共主空間組成,擬設高中72個班、初中24個班、國際部(高中)24個班;九年一貫制部總建筑面積約67276平方米,由3個主體4層的功能性體塊和中央的公共主空間組成,擬設小學48個班和初中24個班。目前,項目已開工建設,正在進行樁基施工。
市殘疾人康復中心項目正在進行樁基施工。這個位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雙高路(火炬路)以南、經二路以北的項目總占地面積約為66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近10萬平方米,主要建設有殘疾人康復醫院、聾兒培訓部、輔具及科研辦公綜合樓三座建筑,設有門急診部、醫技部、成人綜合康復部、兒童康復部、聾兒語訓部、住院部、輔助器具中心、康復培訓基地、陪護及值班宿舍、后勤辦公等功能區。
青島市市民健康中心(原青島人民醫院)項目也在加速實施。環評公示顯示,一期工程主要建設科研辦公樓、綜合醫院(包括急診、門診和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樓、心理精神疾病綜合樓等建筑,設有2000個床位。據了解,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將成為我市占地面積最大的公立醫院,項目還涵蓋了醫學健康相關產品研發,是集“醫、教、研、產”為一體的醫療中心。(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崔 武)
大家愛看